豆包定價一元的野心:字節跳動打響AI突圍戰
"一元錢能做什麼?"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這個問題有了新的答案——處理284張720P的圖片。2023年12月,隨着字節跳動發佈最新的豆包視覺理解模型,AI領域又迎來一次"降維打擊":每千tokens的輸入價格降至3釐,較行業常見價格低了整整85%。
技術創新往往如蝴蝶效應,能在市場上掀起陣陣漣漪。豆包的這次更新帶來了視覺模型的重大突破,更是掀開了一系列技術革新:通用模型Pro宣稱已全面對齊GPT-4,定價卻僅爲後者八分之一;音樂模型實現從60秒片段到3分鐘完整作品的跨越;而文生圖模型2.1版本在業界率先將漢字生成和一句話P圖推向產品化。
數據顯示。截至12月中旬的統計顯示,豆包通用模型的日均tokens使用量已突破4萬億大關,較首發時期激增33倍。這一成績單立即在資本市場引發震動,多隻"豆包概念股"應聲而漲。
然而,商業世界從來不乏理性的聲音。12月19日,字節跳動發佈公告,直指市場上出現的"豆包概念股"炒作現象,明確指出相關傳言存在誇大和虛構成分,涉及資本開支、數據中心、AI硬件等多個層面,並呼籲投資者保持清醒,防範投資風險。
在這輪聲勢浩大的技術革新與市場反應中,豆包究竟代表着什麼?它爲何能在中國AI市場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爭奪AI賽道
無疑,豆包正在上演一場全方位的"進擊"。
當前,字節跳動採取了"多點開花"的佈局策略,目前運營的AI應用已擴展至約20款,構建起一個覆蓋多個領域的產品矩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應用大多在2024年陸續推出,顯示出字節在AI領域佈局的提速。
隨着2024年下半年大模型應用市場的競爭加劇,一場圍繞用戶與價格的角力逐漸成型。正如開篇所述的豆包採取的價格攻勢,正是這場行業內卷的縮影。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互聯網巨頭,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競爭策略。B端市場的價格體系正在經歷新一輪調整,而C端市場則演變爲一場全面的用戶爭奪戰。
與此同時,C端市場的用戶爭奪也在不斷升溫。據AppGrowing統計,截至11月15日,國內十款AI原生應用的營銷投入總額達15億元,其中僅10月一個月就投入超過3.5億元。在這場營銷戰中,Kimi和豆包分別投入5.4億元和4億元,成爲投放最爲密集的兩個產品。
具體觀察豆包的營銷節奏可以發現,其投放力度呈現明顯的遞進態勢。數據顯示,2024年4-5月期間,豆包的廣告投放在1500萬元至1750萬元區間。到6月上旬,單次營銷活動的投入就達到1.24億元。除了常規的市場投放外,豆包還藉助抖音這一重要流量池,在平臺內佔據了AI應用廣告的主要位置。
這種高強度的市場投入產生了顯著的數據變化。量子位智庫的統計顯示,截至11月底,豆包在2024年積累了超過1.6億用戶,日活躍用戶達到近900萬,在全球AI助手排名中僅次於ChatGPT。
從應用商店表現來看,豆包自5月上線以來持續佔據App Store免費榜前列,6月份更是保持了一個月的榜首位置。這種快速增長的態勢,也在改變着內容平臺的廣告格局,比如在B站,原本頻繁出現的Kimi廣告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豆包的密集投放。
不過,在這輪快速擴張之後,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豆包面臨的新課題。
字節跳動的AI野心
"最大的危機感,是擔心字節跳動作爲一個組織,正在變得平庸,無法取得新的突破",2023年1月30日,字節跳動CEO樑汝波在年度全員會上的這番反思,折射出一家互聯網巨頭在AI浪潮下的深層思考。
事實上,這種危機感並非空穴來風。回望2018至2021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經歷了一輪AI人才出走潮。吳恩達、張潼、賈佳亞、金榕等AI Lab負責人和科學家紛紛選擇迴歸學界或投身創業。與此同時,全球AI領域正在孕育變革:OpenAI已推進至GPT-3,展示出令人矚目的對話、下棋、文字生成等能力;谷歌發佈BERT模型和Transformer架構,爲未來的Scaling law奠定基礎。
儘管國內各大科技公司也在積極佈局——字節跳動開發了數十億參數模型,百度推出ERNIE,阿里發佈M6和Plug,華爲推出盤古模型,但據相關報道,當時的研發重點仍侷限於特定任務,對大語言模型的商業化前景普遍持觀望態度。
直到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這一切。ChatGPT的成功無疑打亂了行業的節奏。字節跳動在2023年初開始佈局GPT後,展開了一場令人驚歎的"追趕競賽":2月,組建"Seed"團隊,從TikTok調回產品技術負責人朱文佳主導AI攻堅;6月,推出"火山方舟"平臺,爲如月之暗面、智譜AI、MiniMax等新銳企業提供模型訓練支持;8月,雲雀大模型入選首批國家備案名單,同時AI助手"豆包"正式亮相;11月,成立Flow部門,由產品與戰略副總裁朱駿、技術副總裁洪定坤分別執掌產品與工程。
在這場AI角逐中,人才爭奪戰愈發激烈。字節跳動不僅成功招攬了原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技術負責人周暢、零一萬物原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灝、Google原VideoPoet項目負責人蔣路等業界重量級人物,更是在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抖音集團CEO張楠、飛書產品負責人齊俊元等核心管理者紛紛轉入AI陣營。
如今,Flow已然成長爲與抖音、火山、飛書比肩的戰略級業務,通過AI產品團隊Flow、大模型研發團隊Seed和產品研發支持團隊Stone的協同佈局,構建起完整的AI生態體系。
無疑,全球AI版圖正在加速重構。OpenAI年末連續12場新品發佈會的進取姿態,以及對2025年"超人工智能"雛形的大膽預測,都在提醒着這場技術內卷遠未結束。
從互聯網萌芽到移動時代,從BAT鼎立到新興力量崛起,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唯有與時俱進,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於字節跳動而言,豆包的市場表現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全球AI競技場上爲中國科技企業贏得更多話語權,纔是其面臨的真正考驗。
歷史已經證明,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重塑行業格局,而能夠洞察變革、擁抱變革的企業,才能夠在新時代中開闢屬於自己的賽道。(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