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求生「難共用一個SOP」

當閱讀行爲改變,買書的人愈來愈少,獨立書店經營者表示,賣書的毛利太低,光靠賣書,存活確實有困難。本報資料照片

擔任文化部實體書店訪視業務委員多年的蔡志浩,一席「只借書不買書」、「書店就是策展場域」的言論,引發熱議,卻也暴露出書店經營困境。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獨立書店邊譜經營者廖英良表示,賣書的毛利太低,光靠賣書,存活確實有困難;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指出,從源頭支持出版業,愛看書、買書,纔是獨立書店能存活的根本之道。

廖英良說,獨立書店的困難不在於賣書少,而在於賣書的毛利太低,相較複合餐飲毛利相對高,纔會有不少獨立書店多角化經營,靠賣餐飲維生。

他表示,賣書毛利仍維持過去水準,甚至更少,一間書店營業額廿萬元,其實不算差,但書籍進貨價普遍七折多,等於毛利只有兩成多、四萬多塊,要繳房租、水電費、人事成本,這纔是爲什麼獨立書店難以存活的主因。

廖英良表示,各家獨立書店的企圖、目標不同,有些人開書店以賣書爲主,有些則把書店當基地,目標是做文史保存、社區營造,所以不大可能用同一SOP找出獨立書店的生存法則。

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認爲,獨立書店策展只是方法之一,但這非書店核心價值,也不是支撐書店長久之道,書店最重要的還是要大家喜歡看書、買書。但他也坦言,多角化經營是書店生存的不得不爲。

他說,環保理念不該成爲不買書的理由,若不從源頭做起,透過買書支持出版業,出版社倒光了,圖書館也沒有書可以買跟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