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備忘錄何用
蔡英文政府「大內宣」重點在臺美經濟對話簽署備忘錄、美國環保署長即將率團來訪等,儼然開放萊豬有收穫、臺美關係更上一層樓,但實情恐非如此。
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日前在華府舉行,雙方並簽署5年效期的合作瞭解備忘錄、半導體領域戰略合作爲優先項目,以及將展開「科學及技術協定」的談判等;雙方也確認「印太地區」應是之後討論的區域焦點之一,並在對話項下成立數個工作小組,討論目前及未來的經濟合作議題。
看起來琳琅滿目、收穫豐碩,但實質收穫接近零,原因非常簡單:一來所謂的合作瞭解備忘錄,其實根本不具備任何約束力,隨時可「掠在一旁」不理會、不執行;二來,美國政權馬上要交接,現在臺灣對口的所有官員全部都要走人。拜登政府的官員是否要爲川普政府的「備忘錄」埋單,還待觀察。
更何況,經貿關係要明文化、深化,靠的是貿易談判與談判後簽下的約,而不是隻靠「對話」即可爲之;這次臺美對話是由國務院次卿柯拉克和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舉行會議,看不到真正負責貿易事務的美國貿易代表署的影子,坦白說,很難寄望這對話與備忘錄有多大的實質意義。
情況雷同的是美國環保署長即將來訪一事,一位一個多月後就要卸任的美國官員來訪,到底代表多大的意義?臺灣又能從其來訪得到什麼?都是問題。
蔡政府對川普示好而主動開放萊豬,原本民間反對聲浪已高,在川普敗選後更被質疑不智,加上行政院拿冠軍牛肉麪用萊牛來「救援萊豬」,卻引發更大反彈,現在想用臺美對話、美高官訪臺來沖淡負面聲音,不過,民衆不要受騙,因爲這些除了給蔡政府「大內宣」用之外,對臺灣並無實質益處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