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政治暴力藍綠如小孩吵架 拚經濟就沒這麼起勁?

文化部長鄭麗君。(資料照,姚志平攝)

資深藝人鄭惠中因不滿「去蔣化」,所以一巴掌招呼文化部長鄭麗君,引起綠營羣起撻伐,藍營也反擊綠營纔是政治暴力始作俑者。臺灣每次發生政治暴力事件,藍綠兩邊口水不斷,族羣再度被撕裂,政治人物再借此熱潮拚選舉,但重要的經濟、民生議題,再度被淹沒在口水中。

臺灣的政治暴力似乎已經成爲常態,淪爲「你打我,我打你」的幼稚園鬧劇,每次捱打的一方就會塑造自己是受難者、被迫害,呼喚自己的羣衆出來相挺;打人的一方道歉完則怪罪另一方也愛打人。

鄭惠中的暴力行爲不正當,也不應被鼓勵,鄭麗君有正當理由提告鄭惠中傷害或公然侮辱,但這要無限上綱成「臺灣民主被傷害」實在太誇張,民進黨也打過人,打人的時候就沒想過臺灣民主會受傷?捱打了才說臺灣民主受傷了?這是什麼兩套標準?

前總統馬英九任內跟卸任後都頻被丟鞋,馬英九的圖案在網路上也被惡搞成猥褻圖,但民進黨上任後,綠營政治人物被攻擊就是政治迫害,蔡英文被改圖就是惡意文宣,如此兩套標準,讓臺灣價值混亂,是非不分。

其實,當發生政治暴力事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藍綠各自陣營先譴責自己人,先管好各自的暴走行徑,先律己、再律人,不要只想着借題發揮,利用政治暴力事件創造悲情,拉擡政黨選情。

臺灣已經爲了政治口水跟斗爭不知耽誤多久,每次遇到涉及政治、統獨、族羣議題,兩邊就要開戰,佔據輿論空間,爲了少數人的犯罪行爲,卻耽誤了國家發展,兩黨可以在這種口水議題連環戰,拚經濟如果有這樣的衝勁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