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歐基金劉偉偉:電車已進入下半場,今年或迎“光儲平價”元年

藍鯨新聞6月15日訊 (記者 敖玉連)「中生代」、「成長風格」、「較早看新能源的研究員」,劉偉偉身上的標籤,並不少。

標籤之外,劉偉偉給人最切實的印象是:果敢、誠懇。

果敢在於,敢於在市場低位佈局。2024年一季度,滬指一度跌破2700點,劉偉偉管理的中歐時代共贏逢低建倉,截止6月14日,自去年11月成立以來收益已達29.16%。

誠懇在於,直面過去2年成長風格受挫的“逆風期”。過去兩年,市場風格快速切換,劉偉偉所管理的產品業績經歷了階段性的大幅回撤,他不斷覆盤、修正,比如避免風格和行業過度集中,開始關注一些週期性行業的機會;在重視需求側的同時,也關注供給側的變化等。

近期,藍鯨新聞與劉偉偉進行了一場兩個半小時的對談。市場是殘忍的,也是真實的。這位公募管理經驗將滿四年的中生代,正在從市場的歷練中,不斷完善個人框架,反覆驗證,小心修正。

中觀視角:尋找能夠長大的行業與企業

藍鯨新聞:請介紹一下你的投資框架,以及期間會看哪些量化的指標?

劉偉偉:我不是純粹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選手,而是從中觀產業視角出發,先篩選高景氣度、能夠長大的行業,再從中掘取優質個股。

行業篩選層面,我會基於實體經濟的觀察,尋找有長期發展空間、滲透度能提升的行業,篩選出5個左右。選完行業之後,再聚焦到產業內部去尋找優質個股。個股層面,除了常規的財務數據外,我比較看重的指標還包括:

1)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優質、高度競爭的行業中,市佔率靠前、能不斷提升市佔率的企業,它們往往在產品、營銷層面有過人之處,需要格外關注。

2)企業的平臺化能力。除了原有主業的增長,我比較看重企業拓展業務邊界的潛力。大部分偉大的公司能夠長大,都不是依靠一個產業獨大,而是不斷佈局新業務,將企業發展成一個平臺,擴大收入與市值。不過,很少有公司能發展出平臺化的產業格局。

3)管理層的能力。企業領導是否有前瞻眼光、是否願意與核心員工分享利益等,有這樣特質領導,才能帶領出一家偉大的公司,這不是一個顯性指標,需要和企業、產業的人不斷接觸才能體會。

藍鯨新聞:你對估值的忍受程度如何?如何衡量估值?

劉偉偉:估值是很難精確衡量的。成長股基金經理曾經習慣於使用PEG的指標,但是在過去兩三年的成長股熊市中,很多公司業績仍在持續增長,但估值持續大幅回落,估值中樞脫離了既有的框架。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我們意識到PE本身是一個經驗值,並不能夠準確衡量公司的真實價值唯一指標。

我們現在會將長期價值的考量納入到對成長股的評價當中。公司權益投資負責人周蔚文經常教導我們,可以多結合DCF模型衡量企業的長期價值,DCF模型提供了一種思路: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是它在未來創造的自由現金流的折現。自由現金流又涉及到公司利潤、現金流等,這就需要我們去深入分析財務報表背後的公司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等。通過對於長期價值的評判,將成長趨勢與長期價值結合起來,會使得我們在成長股投資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進擊:大幅建倉的魄力

藍鯨新聞:能否分享一下1月底大幅建倉的心路歷程,當時如何判斷是市場底部?

劉偉偉:儘管1月底市場急跌之前,一直有見底的聲音出來,但我判斷彼時市場情緒並沒有完全釋放。1月底、2月初市場暴跌火速建倉,我們的判斷是,2600點、2700點已是偏極端的位置,繼續下跌的空間很小,而這個下跌空間我們判斷組合是能承受的。

從情緒上來看,投資者情緒已跌至冰點,市場的快速調整更多是流動性導致的非理性下跌。很多小市值公司連續跌停,說明部分市場參與者已經不考慮公司基本面,只想離場。但我們的認知是,部分大跌的公司的基本面是不錯的,遠期空間也都比較大。綜合多個維度,判斷當時應該是接近比較長週期維度的底部。

具體配置上,我本身是偏科技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所以從一季報來看,我的建倉大頭還是在成長領域,成長板塊配置了三個方向:AI、光儲、智能汽車。爲了考慮組合的均衡、降低組合的波動性,也配置了一些偏底部的週期方向,包括養殖、工程機械、化工等。

藍鯨新聞:團隊是如何分工的?

劉偉偉:團隊力量主要體現在行業內部的選股。因爲我是偏成長性的基金經理,更擅長成長行業選股;對偏週期性的行業,團隊的週期組研究員、偏週期基金經理同事會提供幫助,我在一季度市場反彈過程中,也配置了部分週期個股。

迭代:建倉分散、加入週期性資產對衝風險

藍鯨新聞:過去兩年,其實你管理的部分產品出現了一些回撤,請談談背後的原因?

劉偉偉:過去兩年我管理的組合出現階段性的大幅回調,有市場原因,也有個人原因。

市場層面,過去兩年小微盤、價值紅利資產兩頭佔優,成長風格處於弱勢,成長風格的基金經理處於“逆風期”。

個人層面,我自己在組合管理的過程中也面臨框架的迭代。比如之前在風格和行業上做了過多的集中,遭受了較大的回撤。作爲成長股投資人,我們十分關注需求端的增長,但對供給側的重視度不夠,錯過了一些週期性機會。偏週期性的行業亦是如此,雖然需求是弱的,但因爲供給側的收縮,使得這個行業的盈利在快速增長。這給到我們的啓示是,在組合管理中需要平衡好需求與供給。

藍鯨新聞:這些思考,讓你的投研有哪些迭代?

劉偉偉:最核心的思考是平衡好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因素。其他方面的思考還包括:

1)行業配置要更加均衡。2023年二季度開始,我們的組合不斷調整至均衡配置,從淨值上看成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2)平衡個股的趨勢與長期價值。其實,成長股基金經理通常更重趨勢、跟蹤產業變化。在成長趨勢以外,我們需要更多關注長時間維度公司的價值何在,更好地把握買賣點。

後市:今年或迎來“光儲平價”元年

藍鯨新聞:你一直都關注光伏與儲能,今年有哪些好的機會?

劉偉偉:就光伏主產業鏈,我們判斷未來五年,光伏需求側在全球範圍仍能保持複合10%-20%的增長。目前無論週期位置,還是價格位置,都處於低位區域。不過,目前供需失衡的問題仍然在,如果沒有政策出臺,在低位區域可能要熬得久一些。

我們判斷,今年儲能或許是比光伏更好的成長性板塊。光伏產業鏈價格快速下跌,組件從每瓦兩塊多跌倒8毛,儲能電芯的價格也跌到每瓦時5毛左右,光儲一體化電站的收益率會有大幅提升。加上儲能所處的行業週期更早,目前的滲透率更低,我們判斷今年或迎來“光儲平價元年”。

光儲的細分板塊中,關注的方向包括儲能逆變器以及光伏支架、玻璃、膠膜等光伏輔材。

1)儲能逆變器公司,它們的商業模式是輕資產的,以渠道爲主,競爭格局比較好,下游需求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2)光伏支架,新興市場的光伏裝機快速增長,相關上市公司出現訂單爆發,目前玩家不多,競爭格局比較好。

3)玻璃、膠膜等光伏輔材,與主產業鏈不同,輔材過去兩年盈利相對較弱,擴產幅度相對較少。今年一季度,膠膜、玻璃都開始漲價了,說明供需關係在改善。

藍鯨新聞:電動汽車下一個突破點在哪裡?

劉偉偉:電車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智能化具體的突破點是自動駕駛。

目前,全球的電動化率已經提到了17%,未來全球電動化率進一步提升需要依靠兩方面。

1)除了中國、歐洲和美國之外的等其他地區缺乏優質的電動車型供給,電動化率僅有5%。如果中國車企能夠以較低廉的價格,在海外實現規模化銷售,全球的電動化率會有一個快速提升。除此,美國頭部新能源企業目前在開發廉價車型,如果能發佈,非中美歐市場的電動化率也會有快速提升。

2)全球電動化率提升,需要依賴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自動駕駛才能讓電動汽車的接受度更高,從而把一部分燃油車淘汰出市場,市場滲透率纔能有更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