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基金公司被查”消息再度刷屏,身處漩渦的公募該如何脫困?

日前,一則“多家公募基金被異地證監局駐場檢查”的消息在市場上廣泛流傳,再次將行業放在了聚光燈下。其中,“基金經理不得離開屬地”“查手機私人聊天記錄”等信息在各大平臺的討論區出現,甚至“隱晦”提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一時之間,敏感的字眼引發多方猜測。

第一財經記者隨後向多家基金公司進行求證,多位內部人士表示,確有異地證監局交叉檢查的情況,但並非傳言中爲了調查基金經理私下勾兌等情況而來,主要是行業例行檢查,市場不宜過度解讀。

那麼,爲何此次檢查引發巨大市場關注及討論?前述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一方面,在過去,大多由屬地機構檢查,而此次則爲異地機構交叉檢查;另一方面,監管趨嚴的風氣下,此次檢查力度有所加強,輿論也更爲敏感。

近年來,市場行情持續波動下,降薪、裁員、內幕交易等針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傳言時有發生。在業內人士看來,傳言大多真假參半,對行業也有一定警示作用,需要業內共同來思考和改進,更重要的是立足當下,如何重獲市場信任。

傳言與實際情況

截至目前,尚未有基金公司針對傳言進行正式迴應。部分被傳言波及的多家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並未聽說有監管層人士到訪檢查,對傳言並不清楚。

“我也是看網上消息知道的。公司一切正常,工作氛圍也沒有發生變化。”一位來自“被調查”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例行檢查感知不到,“太過異常那就麻煩了”。

與此同時,也有多位來自不同機構的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證實了,近期確實存在異地證監局交叉檢查基金公司的情況,但僅是例行的常規操作。目前有北京、上海的多家公司的檢查正在進行。

“往常監管會有不定期檢查,包括交易數據、投研電腦信息,還有各種資料以及合規情況等,通常是由屬地金融局(來檢查)。不過異地交叉檢查的情況在過去也有發生。”華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這次應該是抽查,目前他們公司還未收到相關通知。

另一位來自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也同樣表示,相較於過去而言,今年的顯著變化就是異地監管局交叉檢查。“過去大多是本地監管(部門)來檢查,且會提前告知;但這次是異地機構過來檢查,可能就沒有太多準備時間。”他說。

上述人士看來,此番與過往不同的檢查方式,是引發市場猜測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就目前而言,此次監管調查,從中透露出來的細節有限,但“基金經理不得離開屬地”“查手機私人聊天記錄”等情況並未出現。

“我們有基金經理在外面正常路演,並沒有什麼異常。”另一位被傳言“擊中”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小作文”描述的情況是子虛烏有的,“看到主角是自己(公司),我覺得很莫名其妙,明明(公司運營)都很正常。”他說。

異地交叉檢查並非首次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方瞭解得知,針對基金公司的常規檢查早已成規,通常是由公司屬地的證監局進行檢查,且模式大多爲抽查,很少有交叉檢查的情況,異地機構交叉檢查或是爲了防止地方保護和消息走漏等。

曾有過相關經歷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異地機構交叉檢查並非首次,行業早有先例,其所在的公司就曾被外地證監局駐場檢查過相關業務。“以前就被突擊檢查過,但公司在風控管理方面比較嚴格,所以也沒有什麼帶走基金經理這類的情況”。

另一方面,針對監管是在查基金經理的私下勾兌,“老鼠倉”等違規操作的傳言,前述人士均予以否認。其中滬上一位從業經驗頗深的基金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儘管自家公司暫未被抽中檢查,但根據過往經驗來看,此輪監管審查內容更加全面,且並未指向具體的基金經理,調查“老鼠倉”的概率較低。

“一般調查‘老鼠倉’,必然是監管掌握了一定的證據直指目標,不會像現在這樣,同時對多家公司進行全面業務檢查。這應該屬於對基金公司的專項檢查。”在該滬上人士看來,此次公募被查引得如此聚焦,主要是新領導新作風,市場對監管部門治理行業有所期待,再加上監管趨嚴的情況下,力度比較大,才引發諸多猜測。

前述華北基金公司人士也持有同樣的態度。他表示,證監會針對基金公司的專項檢查是正常的,“即使這次沒有被抽到,下次也可能輪上”,面對嚴格的監管環境,除了積極配合監管檢查外,日常也要確保自身合規運營。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雖然監管調查是正常現象,但這次檢查力度之大、引發猜測之多,展現出來的情況可能並不簡單,也不排除監管部門已獲得一些線索,想通過全面例行檢查獲取更多的信息。但整體而言,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執法力度會越來越嚴。

值得注意的是,在證監會3月15日發佈的《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提到,要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廉潔從業監管等,建立行賄懲戒長效機制,大力整治各類謀取、輸送不正當利益行爲。不斷強化防範證券基金領域政商“旋轉門”的制度執行、懲戒震懾和長效機制。

該意見還指出,要加大監管執法力度,保持監管執法高壓態勢,堅持機構罰和個人罰、經濟罰和資格罰、監管問責和自律懲戒並重,強化全鏈條問責,對無視、損害公衆投資者利益的機構與個人依法堅決予以嚴厲打擊。

行業傳言頻頻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近兩年來,被調查、被降薪、被裁員等關於公募基金行業的負面傳言時有發生,甚至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從各大平臺的投資者交流態度來看,或許也是投資者怨氣積累的體現之一。

例如在此次相關事件的留言中,可以看到“早該查了”“一定要抓幾個典型出來”“整治一下亂象”等類似評論。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資者的負面情緒大多是受到行業此前“高位發行”“追求爆款”現象的反噬,因業績低迷而導致的行業口碑下滑。

有部分公募從業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近兩年的負面傳言之多,對自己的心理也會產生一些影響,甚至會因傳言反映出來的事情感到焦慮。“我們確實有降薪,而且團隊處於優化的狀態。”一位來自中型基金公司的人員反饋自己正處於焦慮之中,行業的性價比已經大幅降低,對於當前處境感到擔憂。

同時,也有多位公募從業者表示,近年來的傳言之多已有所“麻木”,“隔段時間就會有新的傳言,如果不涉及自家(公司)的話,我們就會一起做吃瓜羣衆。”前述滬上人士表示,儘管行業相對低迷,但還是會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

“傳言大多真假參半,甚至帶有一些情緒化的渲染,基層員工或者不明真假的投資者有所猜測也很正常。”前述華北公募人士受訪稱,當前公募行業讓投資者體驗不好是事實,傳言不斷對行業來說也是一種警示,需要業內共同來思考和改進。

事實上,近年來,對於公募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有關呼籲漸成常態,監管政策導向、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司治理、激勵約束機制等管理事項已在推進或實施,同時對於投資體驗、投資者教育、客戶陪伴等工作也成爲關注重點。

前述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一些困擾行業多年的難點、痛點問題仍需解決,例如,如何切實改變“重首發、輕持營”的現象,有效開展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逆向銷售”;如何科學設計激勵約束機制來引導投研人員更好發揮主動性、積極性,把長期、價值、責任投資理念落在實處等。

“公募基金的目標始終應立足於爲基金持有人服務,不斷提升專業能力以更好地滿足基金持有人的需求。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才能重獲投資者信任,市場纔會更尊重我們。”上述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