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當「順時中」成爲限縮異議的限界
文/多維TW 陳炯廷
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臺灣迄今交出亮眼的抗疫成績單,這也讓防疫期間高度曝光、主持防疫大局的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人氣和聲望與日倶增。起初柯文哲那帶有嘲諷的一句「現在都要順時中,不要逆時中」,轉眼已成爲朝野之間的共識,也佔據民意和輿論主流的意向,甚至形成某種不容被輕易冒犯的言論界線:一旦發言「逆時中」,或對政府的防疫決策有所質疑或異議,就會淪爲衆矢之的。假如社會不能對「逆時中者亡」的輿論氣氛加以省思,恐怕會讓社會失去監督的力量,錯失某些警示性的哨音。
當風向開始「順時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擴及臺灣之前,民衆恐怕並不清楚掌管醫療、社福、公衛、食安等重大民生事務的衛福部長是誰?但疫情以來,民衆也許仍搞不清楚衛福部的職能有哪些,但恐怕已無人不識陳時中。
自農曆新年迄今這3個多月來,由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每日親自主持的疫情記者會,不但成爲臺灣最受注目的「直播節目」,不但被解讀爲臺灣抗疫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以陳時中爲首的防疫團隊贏得民心的重要媒介。
「當災難時期,社會越是混亂,公衆越是想透過媒體,瞭解發生什麼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向本刊表示,由政府主動說明疫情、澄清或釐清謠言,有助降低人們對疫情的恐慌。而陳時中在這段時間的媒體曝光,加上整體臺灣的抗疫表現,無疑已讓他成爲扮演穩定民心的代表性人物。
管中祥認爲,即便陳時中不願意成爲那個被「造神」的對象,但外界還是會把所有目光放在他身上。這不見得是官方有意爲之的結果,可能是某些人的人格特質或能力,自然容易被凸顯。但當防疫的焦點過於集中在個人身上時,值得社會和官方有所反思的是,我們是否忽視了整個集體的運作和努力,例如那些在公務體系中一個個默默的無名英雄。
有關「順時中」的社會氣氛是如何形成,管中祥認爲,這是社會處於緊急、危難狀態下,很容易發生的事情。因爲防疫是個集體抗疫的過程,需要人民與政府間的互信配合。當政府防疫表現好的時候,人們會產生對政府的信任及認同。在這種情況下,若有「逆時中」的異議或質疑出現,人們就會以爲這是在否定他們對政府的信任感。
「防疫做得好,相信他不是天經地義的嗎?」管中祥表示,民衆的信任也不是沒來由的。他指出,在這份信任與支持的背後,也存在某種選舉的心態,既然「這個人做得好,我就支持他,沒有什麼不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說民衆都是盲目的支持。然而,「對政府的效忠或過度信任,長遠來看,當然不是件好事」,管中祥強調,身爲傳媒和公民,仍是必須對執政者保持某種批判性的距離,不能只是期待政府的防疫不會出問題。
此外,管中祥認爲,媒體和民衆習慣用個人,而非集體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發展,也造就了「順時中」社會氣氛。從敘事的角度而言,相較於個人,集體的故事確實比較難寫。這是不論臺灣媒體或國外媒體都有的通病。例如在探討臺灣防疫成績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富比士》雜誌聚焦於蔡英文,日本《每日新聞》則是陳時中。這些外媒對臺灣防疫成績的報導,更進一步會讓人們對臺灣官員防疫表現的好感,產生某種加乘效果。
「逆時中」就沒有發言權?
管中祥坦言,在「順時中」的社會氣氛下,對於異議空間的限縮,不僅會發生在疫情記者會的媒體發言上,可能會讓有的記者,因此不太敢問某些「逆時中」問題,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其他領域。他舉例,立法院在審查「紓困條例預算」時,國民黨一開始提出「凍結」80%的預算提案,就引發非常大的反彈,最後也讓國民黨不再堅持凍結。
事實上,國民黨的凍結提案,並非是在反對紓困的預算,只是想藉「凍結」的手段,要求政府把具體紓困怎麼做講清楚,這是過去在立法院內常見的監督預算手段。管中祥認爲,即便國民黨給人的觀感「很廢」,但在這件事情上,它就是在扮演在野黨的監督角色,不該被輕易撻伐。
有關媒體在疫情時期的角色,管中祥指出,協助政府傳達資訊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媒體的職責不只是負責當傳聲筒。假如只是傳聲筒,在網路時代,政府部門的「小編」就能做好這份工作。他強調記者的工作更在於檢視、監督政府的言行,唯有記者將自己與官員視爲對等的關係,纔可能避免淪爲傳聲筒的角色。
「逆時中」不等於唱衰臺灣
對於當前高度限縮異議的社會氣氛,管中祥認爲,不論是官員或社會大衆,在涉及公共議題的討論上,還是得就事論事。面對質疑與異議,首先應有的態度就是,不要假定這是「來亂的」,應先聆聽再下判斷。媒體的質疑可能是爲釐清問題,或有助於政府發現問題,而不同意見,也可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要讓事情能做得更好。
儘管要戰勝病毒,人們有賴於政府的領導,以團結社會力量共同抗疫,但這絕非等同領導者或政府,就此便獲得免於監督、糾錯的「免疫力」,集體抗疫的內涵也不該輕率被簡化爲「順時中」或「聽政府的就對了」。
總結來說,任何有道理和依據的發問都應被正視,納入防疫思考。退一步言,就算毫無道理的發問或質疑,不也是給了政府發揮影響力,可藉機正視聽,紓解恐慌嗎?不論是官員或心繫疫情的民衆,都應該把防疫的質疑和異議,視爲礦坑裡預警危機的金絲雀,而非唱衰臺灣的烏鴉嘴。相信任何身爲生命、健康共同體的同船成員,其不論是肯定或質疑防疫團隊,其初心本意都是希望臺灣不要翻覆或淹沒於疫情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