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公園發現51具人骨 考古團隊挖出4千年前遺址

清華大學考古團隊發掘出包括人骨在內的史前遺址。(翻攝清華大學臉書)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教授李匡悌率考古團隊,在墾丁鵝鑾鼻公園有重大發現!他們挖掘出逾50具人骨,距今約4000年前,其中包括石棺、貝冢、灰坑及大量遺物,是臺灣南島族羣與海外交流的重要證據。

清大團隊27日臉書PO文,鵝鑾鼻公園5年前進行老舊賣店改建工程時,意外發現距今約4000年前的遺址,不僅是臺灣首見的史前時代貝器加工地點,更是太平洋島嶼中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

邱鴻霖、李匡悌率領的清大考古團隊,2019年至2021年間,持續在「鵝鑾鼻第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挖出極具研究價值的文資寶藏。邱鴻霖表示,該區域有人羣密集活動的時間,距今約4200至3800年前,墓葬出土51具,有10具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

團隊並發現大量貝器、貝料,包括成品、半成品、胚料等,還有相關加工工具,因數量龐大,研判該處極可能是一座貝器加工場,證實史前的鵝鑾鼻人有一套獨特貝器加工技術。

這批貝器爲臺灣首見,型態也和太平洋島嶼發掘的貝器相似,加上年代久遠,對臺灣史前時代的海外互動證據具重要意義,有待進一步比對。

邱鴻霖強調,鵝鑾鼻是臺灣重要門面,此次考古發掘出大量文物,希望讓民衆瞭解鵝鑾鼻不只有燈塔、海洋,當地也有古代文化,盼主管機關做好協調規劃,讓文資結合商業發展,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