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後 後蘇聯國家何去何從

(圖/新華社)

俄烏戰爭改變了全球及區域安全,最近舉行的G7峰會及中國-中亞峰會即反映此一現象。

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峰會,對俄國與中國兩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譴責、新制裁,俄中不甘示弱,以同樣嚴厲的口吻予以反擊。俄烏戰爭趨勢轉向對俄羅斯不利,在俄羅斯、中國和西方之間:後蘇聯國家將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法蘭克福評論報》5月17刊載專文指出,普丁入侵烏克蘭顯示帝國野心。但越來越多的「後蘇聯」國家正在尋找經濟依賴俄羅斯的替代方案。

蘇聯解體後,原加盟共和國的國家發展非常不同。大致分爲東歐、中亞和南高加索。雖然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在2004年成爲歐盟的會員國,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在俄羅斯侵略戰爭的影響下於2022年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但許多其他「後蘇聯」國家,仍然處於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壓力下。

2001年12月,俄羅斯統治者普丁將蘇聯解體描述爲一場「悲劇」。但是,15 個「後蘇聯」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背棄這位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儘管俄羅斯作爲安全政策大國領導着軍事聯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該組織的其他成員目前是亞美尼亞、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和塔吉克。

事實是,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和摩爾多瓦走的是與俄羅斯相反的道路。但其他國家也越來越疏遠俄羅斯。這首先適用於經濟部門,尤其是歐亞經濟聯盟,這是一個具有關稅同盟的單一市場,成員包括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俄羅斯等國家。

俄羅斯留下的空白。誰能填補?在摩爾多瓦和烏克蘭,長期以來一直強烈傾向歐盟。在這方面,布魯塞爾面臨着支持加入進程和進行體制改革的挑戰,以便能夠完成擴大,而不至於無法採取行動。

在南高加索地區,可以看到歐盟和美國在安全政策方面將自己定位爲俄羅斯的替代者。「西方現在是發出信號的時候。」中亞的情況更爲複雜。莫斯科作爲商業和安全政策穩定合作伙伴的聲譽也受到損害。

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的領導人於5月18、19日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參加中國-中亞峰會。

習近平於5月19日在中亞峰會中表示,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現實需求。中亞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成爲亞歐大陸重要的互聯互通樞紐。西安峰會後,中國和中亞已具備經濟與安全同盟格局。俄烏戰爭帶來全球及區域安全的演變值得進一步關注。(作者爲前駐德國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