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強制披露時代,內地如何借鑑香港經驗?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實習生寧一晗 廣州報道

4月12日,三大交易所同日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是我國首部系統性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規範,資本市場強制披露時代已真正到來。

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從早期的ESG自願性披露發展到強制性要求,作爲亞洲乃至全球的 ESG 信息披露領先者,香港在過去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提升ESG 信息披露水平。在內地ESG強制披露時代,內地可以從香港的經驗中借鑑什麼?內地與香港如何攜手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ESG信息披露與國際接軌?

日前,南方財經《綠金圓桌派》欄目以“ESG 強制披露時代,內地如何借鑑香港經驗”爲主題,邀請了香港品質保證局總裁陳沛昌、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理事冷冰博士、安永大中華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夥人唐嘉欣,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受訪專家認爲,香港在推動ESG 信披過程中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在香港經驗的借鑑下和當前監管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可以預見未來內地ESG 信息披露的推進進程將會大大加速。此外,受訪專家也認爲,ESG的本質是企業的管理活動,也是推動社會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管理工具。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又被國際認可的ESG評價體系,讓中國企業講好中國ESG故事,又能讓投資者“聽得懂”,是未來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到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迴歸實踐,受訪專家建議,企業應“放下幻想,擁抱趨勢,花點時間,盤點家底”,重視ESG爲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機遇,認真研究國內外ESG評價體系的本質,並以數據爲抓手,盤點自身的ESG表現和未來的改進方向。

借鑑經驗,縮小差距

早在十幾年前,香港便開啓了ESG信息披露的歷程。

陳沛昌介紹,在港交所2012年鼓勵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前,就已有不少香港企業開始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從2013年,港交所正式推出ESG報告的相關指引,到2016年,香港已將ESG披露要求,納入不遵循就解釋的範圍。2021年香港聯交所正式發佈《氣候信息披露指引》,要求相關行業自2025年開始強制披露TCFD報告。十多年來,香港ESG信披經歷了從鼓勵到強制的轉變,目前已有95%的上市公司在港交所披露平臺進行ESG信息披露。

冷冰表示,香港監管部門“快速迭代,不斷試錯”的精神也值得借鑑。過去一年多以來,香港監管部門不斷修正根據TCFD標準和ISSB的新標準調整披露規則和要求,並快速迭代更新監管規則的修訂稿,直至允許直接按照ISSB準則披露視同遵循其監管規則。香港特區政府的跨部門督導小組在跨部門協調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今年3月,香港特區政府發佈了有關發展香港可持續披露生態的願景聲明,闡明特區政府和各金融監管機構爲香港發展全面的可持續披露生態的願景和方針,及時向市場釋放了非常明確的信號。這種不斷試錯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助推香港快速調整並找到適合當前及長遠自身發展ESG的方向。

陳沛昌認爲,香港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領域走在國際前列,但發展過程中也面臨着來自數據收集和認知等方面的挑戰。

“目前國際上尚未有公認統一的披露準則,對ESG定性定量數據的收集和數據的準確性方面都存在一定挑戰。此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將信息披露作爲一項企業品牌形象打造,不少企業仍停留在符合合規最低要求的來披露ESG,而非將ESG轉化爲企業的發展機遇,將ESG融入日常的管理當中。”陳沛昌說。

唐嘉欣則從企業角度,分享了其香港企業在過去十幾年間對ESG認知所經歷的三個不同階段。在港交所推出ESG指引初期,大多數企業僅從合規角度出發,關注如何“滿足最低要求”;隨着ESG評價體系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不少上市公司開始關心如何更好地做好信息披露以獲得更高的ESG評級結果。而到了目前第三個階段,企業開始意識到,提升ESG表現能爲企業內部治理和環境績效表現的提升帶來好處。

“香港經歷的三個階段,相信內地上市公司也同樣會經歷。但香港已經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參考經驗,再加上ISSB等國際準則的框架指引逐漸清晰以及內地監管部門重磅指引政策的陸續出臺,我們相信內地在前兩個階段的歷程會比香港走得更快。”唐嘉欣說。

對於如何儘快縮小兩地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差距,陳沛昌建議儘快推動內地企業、投資方,甚至是消費者對ESG認知的改變,其次,爲企業提供更多的知識技術規範和經驗和範例,指導內地上市公司如何儘快落實監管發佈的一系列的新的指引也是當務之急。

認清ESG的本質

儘管強制信息披露越來越受到監管和資本市場的關注,但受訪專家認爲,ESG更應被視爲推動社會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工具。

冷冰認爲,ESG的本質上是一項管理活動,是企業在自身價值創造過程中,爲更廣泛的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的過程,但這一點通常被業界所忽略。從本質出發,冷冰觀察到市場對ESG認知的兩點變化,一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將ESG作爲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需要基於企業ESG表現對企業進行估值並做出投資決策。

冷冰表示,如果沒有投資者進場並提供海量資金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則無法實現。解決全球巨大的綠色投資缺口唯一路徑是通過政府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公共政策構建槓桿,有效撬動海量私人部門資金。而如何引導資源配置,吸引更多私人部門資金進場,則需要企業向投資者“講好故事”,並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遵循投資人普遍接受的標準,例如ISSB準則來“講好故事”。

“近年來,我們聽到了大量對於ESG評級的關注,顧慮,批評和抨擊,但ESG的發展應該靠兩條腿來走路,一方面推動專業公認的評級體系;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自身要做好ESG的實踐和報告。但由於其持有自身ESG報告普遍偏離了投資者關注的痛點,導致投資者被迫放棄從企業報告中獲取能夠支持其投資決策的有效信息,只得將焦點集中到ESG評級。ISSB當前的任務就是基於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推動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共同推動制定一套市場公認的國際基準,讓企業在公認的框架下‘講好故事’”。

講好故事除了需要一套既定框架外,數據質量也是一大挑戰。

陳沛昌表示,從過去的經驗來說,如何在企業日常運營中收集數據,利用數據來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從而提升競爭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過去幾年,歐盟等發達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對“洗綠”行爲的監管,市場也出現了對披露數據質量可靠性的質疑。因此,未來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數據信譽市場,提升數據披露的質量和可靠性,對ESG的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數據質量的挑戰外,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內地企業在國際機構的ESG評級結果普遍偏低。

分析背後的原因,唐嘉欣認爲主要有三點。首先,在監管部門發佈統一的披露標準之前,內地企業的ESG報告披露水平參差;其次,ESG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還需要時間進行市場教育;最後,國內外傳統文化與企業價值存在客觀差異,導致中國不少具有獨特優勢的治理體制、鄉村振興扶貧等社會治理事項未能被國際評價體系所認可。

“未來我們亟須一套符合本國國情的業績評價體系,來支持輔助中國企業ESG的發展。相信在監管最新的指引和ISSB準則的應用下,中國企業的ESG管理水平會得到較大幅度提升,也會逐漸被國際市場所認可。”唐嘉欣說。

放下幻想,擁抱趨勢,花點時間,盤點家底

當前,全球正處於低碳發展的關鍵時刻。

陳沛昌認爲,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主要的經濟體都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冷冰也認爲,中國作爲全球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不可能置身於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潮流之外,應積極地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內地與香港ESG領域的起跑線差異不大,與其討論內地應如何借鑑香港經驗,倒不如將關注重點轉向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兩地的ESG報告準則和監管的交流合作,加強兩地的良性互動。

陳沛昌表示,香港的監管和第三方機構在過去的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服務經驗,香港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高度接軌有利於內地企業吸收更多國際經驗。依託於內地龐大的市場,香港可以發揮橋樑作用,推動內地低碳轉型與國際接軌。

那麼未來,內地企業應如何加速提升自身ESG表現,參與到全球低碳轉型的大浪潮中?

冷冰給出的建議是,“放下幻想,擁抱趨勢,花點時間,盤點家底。”

“目前仍有不少企業認爲國際基準要求過高。但以範圍三的披露爲例,要求企業披露與外部供應鏈和產品生命週期相關的所有排放,也即企業價值鏈上的排放,這對推動中小微企業獲得轉型資金支持意義重大。可以預見,範圍三的強制披露是大勢所趨。當未來投資者都基於該用話語體系來評價企業時,企業再被動應對則將爲時過晚,倒不如主動擁抱趨勢。”冷冰說。

其次,企業需要認清ESG信息披露是相對專業的領域,企業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資源主動學習。

最終落到實操上,企業則需要“盤點家底”,清晰掌握企業內控流程、數據信息,認清自身優勢劣勢,並在監管給予的過渡期內,制定清晰的戰略目標和規劃,有章有法地“邊幹邊學”。

對於仍未開展ESG信息披露的企業,唐嘉欣也給出了具體建議。

他認爲,企業首先需自上而下做好ESG的頂層設計,搭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符合行業特徵的指標體系。其次便是根據指標體系做好分工,調動公司所有部門共同參與ESG的推動工作,不讓任何一個部門“拖後腿”。

“ESG不僅是監管強制披露的要求,更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提升ESG表現以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纔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因此千萬不要讓對完美的追求阻礙了企業邁出行動的第一步。”冷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