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碳盤查管理 善用數據工具

因應主管機關與國際供應鏈對「減碳」的要求日增,「碳盤查」是近兩年臺灣產業推動ESG的重點工作之一。由於碳盤查的資料來源廣泛、數據管理有一定的複雜程度,使用數位工具來執行碳盤查工作,也是ESG數位轉型的熱門議題。

企業執行碳盤查工作時,傳統流程遇到的挑戰與數位轉型帶來的效益,簡述如下。

首先,「碳排放係數」的正確選用與即時更新,對多數產業來說一直是相當不容易的任務。不管是第一年參與碳盤查工作,或者執行多年的資深同仁,都會遇到碳排放係數求助無門的問題。

此時詢問同業或自行上網搜尋,不僅作業效率低且缺乏資料的客觀性。透過「資料庫」技術的輔助,可以從源頭解決「係數引用」正確性與即時性的問題。

其次,在設定排放項目時,由於排放設備與活動的種類,依據不同單位的運作型態有很大的差異。傳統人工填寫統計的方式,很可能產生項目錯置或漏填的風險。

透過系統「結構化」的設計,可以有效引導資料輸入時依循正確的步驟與項目,防止因爲個人經驗或專業的不足,沒有正確設定排放項目。

第三,當集團性公司提交報告書給不同利益關係人(如:主管機關或國際客戶),需要產出不同GWP版本、不同排放類別、不同運作廠區的「合併報告書」,通常會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在資料的彙整、重製。

系統的最大優勢在於將原始資料做結構化的編排後,即可快速進行各種「排列組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得到最正確的「合併報表」。

再者,碳盤查工作有「跨部門」、「持續性」兩大特性,也就是數據填寫牽涉到的部門衆多,以及資料必須經歷多年的累積、參考、比較。使用傳統文件與人工流程會面臨協作效率不佳、追蹤進度緩慢、資料延續不易等缺點。當資料以系統爲核心來運作時,協作步調比較容易趨於一致,經驗知識的傳承也更紮實。

相較於CRM或ERP等成熟的軟體產品,碳盤查工具近年來蓬勃發展、百家爭鳴。企業在評估數位轉型方法時,除了要與實務運作充分結合,也要以持續長久運作爲首要考量,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