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民調/假釋有助受刑人悔過向善?6成民衆認同

▲假釋,給受刑人悔過向善的動力,也可以藉此有效調節監獄超收,以及因超收而衍生的獄中管理問題。(圖/周宸記者攝)

記者王淑君/臺北報導

近十年,受刑人申請假釋者近30萬人,而得以假釋出獄者約10萬人,透過假釋的誘因,不僅可以給受刑人自由,也可以藉此有效調節監獄超收,以及因超收而衍生的獄中管理問題。

假釋審查重點,在於評估受刑人在監期間做了哪些努力、未來出監後將如何規畫生活、出監後有何延續在監的處遇方案等。但目前假釋制度多僅有書面審查,假釋審查委員會平均1至1分半鐘即要依照教誨師口頭建議而做出準否決定,其中,因監獄超收嚴重,平均一個教誨師要照顧300多名受刑人,恐怕連最基本的受刑人資料都未必有足夠時間建檔了,更遑論個別教化,也連帶影響假釋審查的妥適性。

爲此,《ETNEWS新聞雲》進行「獄政改革之假釋,難如登天?」即時民調調查結果中,79%的調查民衆覺得國內的假釋制度不周全,另有58%的人認爲假釋可當成在監受刑人的改過向善動力。

▲《ETNEWS新聞雲》針對假釋的即時調查中,認爲假釋可成爲受刑人向善動力者有58%,能接受假釋出監者同事者有55%。

本次調查共有972份有效樣本男女比例各爲45%、55%,31~40歲佔多數(34%),大專大學學歷者爲61%。在這次的調查數字中:63%民衆覺得監獄的監禁目的大於教化功能;有56%的人不同意用假釋減輕監獄超收的問題;還有55%受訪者可以接受假釋出監之受刑人當同事。

在此次調查中,部分民衆認爲,「假釋出獄再犯,終身不得假釋」、「應審慎評估假釋妥當與否,讓程序公開透明,讓真正有需要或值得被假釋者有機會盡快重回社會軌道」、「給予受刑人完整的重返社會程序,以免受挫後提高犯罪慾望又重回監獄」、「需搭配技職訓練讓受刑人假釋期間能趕上社會步伐,減少走回頭路」;還有人建議「去殯儀館大體比較有用」、「應作大數據分析,判別受刑人是否有矯正可能?若再犯機率高就不可假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