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論球/解讀德國新王朝降臨之四 技戰術進化接縫完美

文/何長髮

德國足球素來就有着豐富而又一脈相承的歷史,厚實而又與時俱進的基礎。雖然青訓改革早在2000年就已經啓動,但技戰術的改革,則到了2005年克林斯曼上任後才真正得到徹底的進行。

▲德國穆勒(中)是閃電戰術的攻擊執行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02年世界盃時,德國當時教頭沃勒仍舊是堅持傳統的戰術體系,2004年歐錦賽雖然逐漸做出改變,但總體而言,沃勒的戰術改革是不徹底的。飽受英超聯賽浸潤的克林斯曼纔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改革,改革核心便是廢棄德國傳統的壓迫式的緩慢的層層推進,取而代之的是隊員不斷地穿插跑動,快速的一腳出球和細膩的小範圍配合。甚至可以說,克林斯曼的戰術體系簡直是二戰德軍的「閃擊戰」在足球場上的翻版。

二戰中,德軍之所以連戰連捷,正是因爲大膽推進軍事戰術革新,利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擊對方防線,利用集中地打擊力度在轉瞬之間將敵軍的防線衝得七零八落。而從克林斯曼開始,到接任他的勒夫,這支德國隊也正是多次利用前場快速的傳接配合,以及閃電般的推進速度,在一瞬間集中火力摧毀對方防線,從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奠定勝局

▲德國近10年兩任教頭克林斯曼(左)和勒夫,在美德戰後握手致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一項簡單的數據資料證明是,從2006年世界盃到2010年世界盃,三屆大賽,德國隊共進了40個進球,其中0至15分鐘內完成的有7球,16到30分鐘內完成的有7球,31到45分鐘內完成2球,這些上半場取得進球的全部10場比賽,德國取得全勝!也就是說,德國一旦在開場就取得閃電進球,基本就等於鎖定比賽勝局。進攻時不拖泥帶水而在瞬間就摧毀對方防線解決戰鬥。最經典的便是2010年世界盃,4比1贏英格蘭,4比0大勝阿根廷,讓全世界驚呆了。

在克林斯曼開啓的戰術改革之下,德國人終於走出黑暗時期而迎來黎明的曙光。但從2006年到2010年,這5年時間裡,德國隊三次大賽(兩次世界盃一次歐錦賽)都沒能最終問鼎,換句話說,離當年那支稱霸世界的德國戰車還有相當的距離。那麼差距在哪裡?勒夫從西班牙身上摸索出答案:控制力

▲舒爾勒(左)也是德國閃電戰奇襲先鋒。(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德國人可以狂屠英格蘭和阿根廷,但是和西班牙兩次大戰的情形都如出一轍,那就是中場不管是在進攻端還是在防守端全面失控,任由西班牙在中前場隨意的控球倒腳,慢慢打開尋找對方防線的缺口。牢牢控制住皮球,利用接連不斷的嫺熟傳接配合撕開對手防線。勒夫決意,按照西班牙的範本打造出一支全新的德國隊,在2014年世界盃圓夢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支踢着控制流,擺着無鋒陣容的德國隊,雖然沒有了疾風驟雨般的進攻,但是穩定性卻更高,更加牢牢掌握住場上局勢的主動,同時也不乏屠殺表現,首戰便是4比0將葡萄牙斬落馬下,幾乎提前宣佈了C羅的死刑。儘管兩場淘汰賽2比1勝奈及利亞,1比0贏法國都是用最經濟的勝利,以及1比0力克美國,也遭到一定程度詬病,但是事實證明,勒夫的球隊並沒有全部發力,來到準決賽與巴西之戰,7比1的血案,讓巴西人度過了痛苦的一天,到此刻所有人都發現,勒夫就是衝着冠軍而來的,別無他求,所以在何時該發力何時該留力的選擇上,也做的更加柔和。

▲德國首戰對葡萄牙完全守死C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相比走向極端的西班牙傳控,德國人的傳控更加靈活,不同於西班牙只注重中路傳球的傳統不同,德國在邊路能創造更多的機會,而且由守轉攻時的速度也比西班牙更快,在這樣的戰術下,邊路悍將舒爾勒,以及跑位飄忽的穆勒都有着搶眼發揮。冠軍決賽中,戈策金子般的進球,正是來自舒爾勒邊路的致命一傳。

另外,教練之間的傳承與相互幫忙帶隊,也在德國足球的全面復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屆世界盃德、美之戰頗爲吸引眼球,因爲場邊的兩位主帥克林斯曼和勒夫,曾是最完美的搭檔。克林斯曼離開時,欽點勒夫作爲自己的接班人。兩人多年來的默契,可以做到德國帥位上的無縫對接。如今勒夫也與他的助手弗裡克共事多年,還有領隊比爾霍夫,未來或許在他們之間又有一次主帥的交接,這種良性運轉,對於德國足球的長久繁榮都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

▲德國攻守收放自如有完整的戰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today運動雲》粉絲團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