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遊不能讓“孤獨的樹”很受傷

王志順

3月24日,多名網友稱安徽池州的拍照打卡點“孤獨的樹”被農戶砍掉了樹枝。據瞭解,這棵樹生長在莊稼田裡,周圍是廣闊的田野,獨此一棵立於其間,被前來拍照打卡的遊客稱爲“孤獨的樹”。隨着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樹邊的莊稼地遭到了踩踏。網傳視頻顯示,昨天傍晚,有農戶爬上這棵樹砍掉了樹枝。(3月25日極目新聞)

“孤獨的樹”終究沒能逃脫被砍掉樹枝的命運。這棵生長在農田中央的樹,曾因遺世獨立的姿態成爲遊客鏡頭中的詩意符號,卻因打卡者肆意踩踏周邊莊稼,被農戶揮刀砍斷枝幹。一場看似“樹與莊稼”的對立,實則是流量裹挾下的失序狂歡——遊客的不文明行爲、管理的長期缺位、平臺的推波助瀾,讓一棵樹成了“替罪羊”。

這棵樹的命運充滿諷刺意味。它被遊客賦予“孤獨”的浪漫意象,這份“孤獨”源於其作爲農田守護者的本質。樹的背後,是農戶春種秋收的生存邏輯,是莊稼不容踐踏的原則。然而,當遊客舉着“發現美景”的旗幟闖入農田,當社交平臺將此地標定爲“出片勝地”,樹的景觀價值便被無限放大,而它所在的土地卻被忽視。農戶的莊稼反覆遭踩踏,經濟收入受損,溝通無門,最終選擇砍掉這棵樹。這從表面看是個別農戶與遊客的衝突,實則是鄉村社會在網紅經濟衝擊下的被動失守——沒有規則約束的流量,終將化作掠奪的洪流。

整個事件中,比砍樹更值得警惕的,是各方對遊客“越界”行爲的麻木和縱容。遊客的鏡頭裡只有構圖和濾鏡,卻看不見腳下倒伏的秧苗;社交平臺追逐打卡熱點帶來的流量,卻不曾提及農田對村民的重要性。遊客的行爲侵犯了村民的權利,而在缺少必要提醒和約束的情況下,這種行爲會一點點將村民逼至牆角,最終讓這棵樹被迫承擔起阻斷矛盾的功能。

類似的劇情並不陌生。從遊客在青海“網紅公路”拍照引發車禍,到杭州稻田遭踩踏拍攝,再到各地村民被迫在景觀周圍拉起“鐵絲網”,都與公共利益與私人權益的界限未被嚴肅劃定有關。自然景觀一旦被流量“封神”,便彷彿自動獲得了“被觀賞”的豁免權,這種認知導致一些遊客在無形之中踐踏了當地村民的權利。遊客的“審美權”不能覆蓋農戶的“生存權”,平臺的“種草自由”也不能越過現實的“產權邊界”。

破解困局,需要一場從觀念到規則的重構。地方政府應當及時對網紅景觀進行屬性評估——若農田中的樹具備公共價值,就應通過生態補償、利益分成等機制與農戶達成共贏,而非讓農戶獨自承受遊客涌入的負外部性。平臺需要在流量推送中明確標註土地性質、文明規範,用算法倫理遏制破壞性打卡。遊客則應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詩與遠方”從來不是無節制的侵佔,對農田的敬畏之心,理應重於對朋友圈點讚的追逐。一棵樹的倒下,若能換來對“越界”行爲的系統性糾偏,或許能讓我們在未來少一些“孤獨的樹”,多一些“共生的風景”。

砍樹容易種樹難,但比物理重建更迫切的是重建規則與敬畏。鄉村的田野可以包容遊客的駐足,卻經不起無限度的劫掠;農戶的忍耐可以暫時維繫表面平靜,卻無法掩蓋深層矛盾。唯有讓規則站在守護弱者的方向,給流量戴上文明的轡頭,才能避免每一處被發現的風景都走向被損害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