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劑是解藥 預防中風更輕鬆

榮總醫生江晨恩(右二)、馬偕醫生傅維仁(右一)與李俊偉(左一)一起推廣反轉劑用藥預期可以嘉惠更多心房顫動患者。(陳志祥攝)

病人家中不慎跌倒造成顱內嚴重出血,需緊急進行腦部手術釋放腦壓,但急診醫師發現 病人患有「心房顫動」,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手術有無法止血的風險,要不要賭上病人的生命

這是淡水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李俊偉遇上的個案,他馬上開立「反轉劑」使用,病人止血反應良好,15分鐘內反轉抗凝血作用,恢復凝血功能,手術順利完成。

馬偕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都是抑制「心房顫動」患者凝血功能,讓血液不易凝固,預防中風,如果患者在服藥期間突遇重大車禍、跌倒骨折大量出血等需要緊急手術時,患者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回覆,直接影響患者手術的成功率

臺北榮總新藥臨牀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指出,「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亂中無序」,讓患者心悸、暈眩、胸痛症狀,因症狀無特異性高達75%患者無感,推估全臺約有20至25萬人罹患,發生率年齡升高,65歲以上發生率5%,80歲以上10%。

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風險的藥物有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江晨恩說,華法林藥物作用慢,會與食物及特定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等治療限制;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大幅改善華法林治療限制,雖然優點多,但遇到緊急手術時,可能會有不易凝血現象

李俊偉的病人因處置得宜,開刀後2天后恢復意識!傅維仁形容,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就像爲心房顫動患者開起一盞預防中風發生的明燈,緊急時,注入的反轉劑就像把抗凝血藥物的燈關掉;江晨恩認爲,反轉劑是救命藥物,很多醫生都不知道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