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幻想。

前段時間,我們發了一篇文章:

一個時代落幕了

核心觀點是,作爲全國首個城中村立法,隨着廣州城市更新條例的出臺,廣州舊改,將由市場化徹底轉向政府主導。

相當於遊戲規則徹底變了。

其一:

原先市場化模式下的廣州舊改,核心是靠商品房融資補血的。

在市場預期看漲的前提下,土地瘋狂增值,沒人相信市場會下跌,開發商也更有意願提供高補償。

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房價的出現。

但是,隨着樓市調整,市場分化甚至是下行,尤其是市場+保障房住房體系雙軌制的落地,廣州舊改,或者說範圍更大的城市更新原先的高補償、高回報邏輯,已經不成立了。

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琶洲,獵德,甚至是白雲陳田模式,已經成爲過去時,舊改“一夜暴富”,也成爲了最後的絕唱。

其二:

上一輪政策調整,尤其是2021年融資“三道紅線”的出臺,銀行貸款集中制管理,一衆民企陸續爆雷出清。

在這種情況下,前期不確定性風險高、佔用資金巨大且回報週期長的州舊改,很多都成了“燙手山芋”,民企紛紛退出。

比如恆大,佳兆業,時代,合景,富力,升龍等等以往的廣州城市更新“主力軍”,隨着自身經營策略的調整和資金壓力,或爆雷,或擺爛,等着國家隊白衣騎士出手搭救。

很多企業,第一個裁員的就是城更團隊,核心就是不能製造收益,反而拖累現金流。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就是牛夫人。

上述企業中,有一家房企的創始人,在央企接手之後,說了一句話——終於從死人堆裡爬出來了。

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市場下行,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廣州城中村改造,大部分民企,確實已經玩不轉了。

這既是市場的雙向選擇,畢竟民企要追求利潤最大化,房價下行,長期來看,經濟帳,算不過就退出,哪管洪水滔天。

同時,也是政策的調整的結果。

所以,無論是市場變化,還是政策導向,都指向了政府主導。

1

實際上,廣州城中村改造,核心就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地怎麼徵,錢怎麼來,人怎麼安置。‍‍‍‍‍‍‍‍‍‍‍‍‍‍‍‍‍‍‍‍

要解決這三個問題,繞不開一個關鍵詞,也正是前面提到的——

政府主導。

這體現在哪些方面?

其一,國企參與,主導改造。

指定七大國企,如廣州城投,越秀,珠實,廣州機場投資建設集團,廣州建築,包括各區的國企,如白雲公資,白雲城投,海珠城發,荔灣建築等區域國企參與。

國企參與的核心邏輯是,依法徵收,淨地出讓。

這也是這一新模式,跟原先直接劃撥商品房地塊的市場化舊改最大的不同。

雖然沒有了高補償,高預期,但是國企參與,至少能夠保障合法合法的補償,不爛尾,也能在比較快的時間,按時回遷,住上新房。

有確定性,有保障。

其二,政策支持,改造立法。

上個月30號,《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已經過了省人大,成爲全國首個專門針對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規條例,五一起施行。

對廣州舊改來說,這一頁,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

很多項目,由於“釘子戶”的存在,被拖累了多年,遲遲未能收官。

這次立法,就是在尊重村民意願的同時,充分強調依法依規,政府主導。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明確了“拔釘”可由「人民政府+法院」雙保險保障執行,打通“最後一公里”,

同時,不能隨意提高,或者降低補償標準。

再說說錢怎麼來。

舊改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幾個:

1)中央財政資金補助;

2)城中村改造專項債借款;

3)企業自籌資金,大概是20%的自有資金;

4)專項債;

5)廣州財政資金補助。

去年,廣州針對國企項目,已經提前申請報批覈專項借款了。

國開行爲國企準備的子彈,規模大概3500億。這還不算廣州城投聯合越秀,珠實等牽頭成立的城市800億更新基金。

這解決了錢怎麼來的問題,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具體的流向,都是由政府主導的。

2

大家也看到,在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之下,也落地了首個項目:灣區新岸(羅衝圍片區)白雲潭村。

最近這個項目討論非常多,一些情況也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也有讀者一直想讓我們來說。

說實話,一開始,我們是不願意說的,畢竟最核心的補償標準確實有爭議。

但現在網上的信息太過龐雜,一些言論也有失偏頗,還是聊一聊。

先說我們的觀點,理性來看:

1)縱向對比,相對於以往市場化的高補償,高預期來說,比如陳田、小坪,石井潭村項目方案確實是歷史上最差的。

2)但橫向來看,這個方案有可能是政府主導,依法徵收,淨地出讓新模式下條件最好的。

先明確一點:

潭村的補償標準,算上15%的獎勵,最高能去到7590元/平,而非傳言的6600元/平。

並且,安置房是可以回購的,回購價3120元/平,實用率約100%。

最多280平,不到280平的,補差額部分就行,標準是4268元/平。

有證的情況,如村民符合一戶一宅的房屋是400平,可以以3120元/平的回購價獲得280方的回遷房,一共87.36萬。

剩下的補償款+獎勵扣除回購款,還能拿到大約119萬元。

居民個體家庭情況不一樣,有的屋小,需要補足一定金額才能滿足280方安置房。

可能有讀者會說,周邊商品房新房賣3-4萬,補償標準就算是7590元/平,也不合理。

但要明確,廣州舊改的補償標準,跟項目所處的地段位置有關。

比如海珠中軸片區的康鷺,還算是存量的市場化補償,但意見稿現金補償1.25萬/平,而隔壁中海大境開盤賣7-10萬,與房價差距更大。

並且,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土地性質。

商品房是國有建設用地,而潭村,康鷺沒改造前是宅基地的集體性質,法律上不可交易,也不可流轉,價值不能直接劃等號。

但是,經過這次改造,280方的安置房是可以轉國有證入市交易的,村民能享受土地價值的增值,如果按周邊3-4萬/平來算,不管賣不賣,紙面財富也是上千萬。

雖然需要補繳土地出讓金,但結合之前黃埔線坑花園(線坑村舊改回遷房)的標準,大概是1000元/平。

這筆賬,不難算。

| 2023年初,有線坑村民成功“領證”

當然,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可以理解,我們也支持在合理合規合法範圍內爭取利益最大化。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對立統一的關係,關於潭村項目也需要理性來看待。

3

最後,說一件小事。

這兩天,見了一位前富力的高管同學,他做過獵德,也做過楊箕。

聊天中他感嘆,以前的改造模式不復存在了麼?

雖然當時的工作裡,也遇到了很多現在想象不到的困難,但也是轟轟烈烈大幹了一場,現在時代是真的變了。

但不能因爲時代變了,就說當年那些人的那些決策,是錯的。

過去二十年舊改很多暴利,是不是很多可以歸結到對“房地產大牛市”的依附上。

只是,現在時代徹底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