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虧損211億:放棄幻想,過緊日子

在所有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是去年變化最大的車企之一。

2023年,蔚來賣了16萬輛車,發佈蔚來手機,取得獨立造車資質,拿到來自中東的大額投資。代價是,虧了211億元。

在3月5日發佈的最新財報中,蔚來2023年收入556億元,同比增長12.9%,但淨虧損同比擴大了45%。

去年冬天來臨之前,李斌花了兩個月時間,在公司開了三十多場分析討論會,以確定未來兩年的經營計劃。

隨後,蔚來宣佈裁員10%,大約3000名員工離崗,一些不賺錢的項目被推遲、取消,這給蔚來節省了大約20億元成本。同時,蔚來大力招聘銷售人員,兩個月入職3000多人,全力賣車。

一系列調整加大了外界對蔚來的擔憂。有人擔心蔚來會像2019年那樣,陷入嚴重的現金流危機,有網友甚至在李斌的直播中問“蔚來什麼時候倒閉”。李斌則多次在公開場合反思,態度坦誠。

不過,任何負面情緒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也可能在動態中失真。

2023年不是蔚來最好的時候,但也不是最差的時刻。就像2022年冬天的小鵬,當時也是四面楚歌,董事長何小鵬親自下場變革,才度過一場危機。現在的蔚來,就處在調整的關鍵時期,局面隨時可能反轉。

值得探究的是,過去一年裡,蔚來的應對策略是什麼?什麼時候會出現轉機?

多虧的100億,去哪了?

去年蔚來做了很多事,也虧了很多錢。按照李斌的說法,因爲各種原因,比預期的多虧了100億。

蔚來的錢,首先是花在了產品升級上。

2023年,老款ES8、ES6、EC6全部切換至第二代平臺,蔚來還發布了EC7、ET5T、ET9。相當於一年發了六款車,完成二代平臺切換。

這個過程很難。就像是在高速行駛中換輪胎,一方面會打亂節奏,同時會增加成本。用業內的一句話形容,“發新車就是自己打自己”。

理想在兩年前就有過前車之鑑。當時2022款理想ONE要上市,新款還沒交付,舊款已經賣不動了,老車主開始維權,當月理想的交付量從1萬多暴跌至4000多。緊接着又因爲提前發佈理想L8,導致理想ONE只能降價處理,原材料和存貨加速折舊,直接虧損8億元。

由此可見產品切換給車企帶來的震盪有多大。這還只是一款車,而蔚來是三款,背後是鉅額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研發開支,以及切換造成的損耗。

更多的錢是砸在了新業務上。

造手機、造電池、研發芯片、建換電站,這其中任何一項拿出來,都是幾十上百億的資金投入,而蔚來同時在進行。

蔚來自研的首款手機NIO Phone,在去年9月正式發佈並交付了,現在能買到。指望這款手機賺錢,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爲手機廠商在造車,手機和車機需要互聯,蔚來就自己下場做了。

蔚來的電池,已經研發了兩年多。從斥資兩億元在上海拿地建實驗室,到去合肥建電池生產基地,蔚來投入了很多錢。這些錢變成了廠房、設備、原材料、研發專利,目前還沒量產。

芯片更是需要長期投入、短期難見效的業務。行業裡普遍的做法是從第三方採購芯片,但蔚來選擇自建團隊,自主研發。

以上這些新業務,投資金額大,回報週期長,存在不確定性。無論它們的產品形態如何,最終都是要用到蔚來的車上,靠賣車來收回投資並賺錢。在那之前,全都是成本。

放眼國內,沒有任何一家新勢力,像蔚來一樣在研發上花錢如此大方。

財報數據顯示,蔚來研發開支逐年遞增,2022年以前每年最高達到40多億元,2022年直接跳漲至108億元,2023年更是高達134億元。作爲對比,理想在2023年大力推進研發,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06億元,但還是跟蔚來有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蔚來的收入不到理想的一半。

也許要到多年後,我們才能客觀評估蔚來在研發上花掉的錢值不值,這本身就是面向未來的投資,無法用短期業績進行考覈。

拋開商業層面的算計,蔚來的確是一家有長遠規劃的公司。李斌說,從2019年開始,公司就有五年戰略規劃。蔚來是用至少五年的眼光,在規劃當前的佈局。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是,公司得有足夠多的錢。

2023年蔚來遇到的難題是,公司賬上的錢不寬裕了,而主營業務——賣車,沒有太大起色。

賣車是公司發展的引擎,成本的分攤、現金流的維持,全都靠賣車貢獻的收入來帶動。一個月賣2萬輛車,大約能給蔚來回籠60億元現金流。如果銷量不增長,蔚來的引擎就缺少燃料甚至熄火,各個鏈條上的問題都會暴露出來。

於是在去年11月,李斌終於採取行動了。

蔚來的調整,有效嗎?

蔚來一系列調整的核心,是精簡業務、降本增效。換言之,蔚來要過緊日子。

蔚來將一些重複建設的部門和崗位合併,低效崗位直接取消,裁掉了10%的員工,大約有3000多人。另外,三年內不能提升公司財務表現的項目,被砍掉或者推遲。“該花的錢堅決花,不該花的錢堅決省。”

從戰略上,蔚來放棄了“長期主義”,將規劃的時間跨度從五年縮減到兩年。李斌想明白了:“(長期主義)會麻痹我們的同事……不是不做好短期執行的藉口”,“如果戰略沒達預期,可是錢已經花出去,就會帶來很多經營風險。”

根據李斌的測算,隨着員工數量的減少,這些舉措將在2024年給蔚來節省20億元。

在四季度財報中,降本得到了一定體現。蔚來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4.6%,汽車銷售成本減少了1.1%。雖然幅度很小,但意圖明顯。更明顯的是兩大費用——研發、銷售及管理,四季度的增幅全年最低,總經營費用的增幅控制在7.4%,遠低於前三個季度。

過去,在“蔚小理”中,蔚來公司的人效是最低的,現在蔚來要向行業平均水平看齊。

造電池的方式也變了。電池分爲研發和製造,製造環節前期投入大,產能爬坡滿,三年內不能改善公司的毛利率,李斌承認蔚來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去支持這件事,於是自己研發電芯、材料、電池包,生產則委託給外部第三方。

圖源 / 蔚來官方微博

總的思路是:堅持用研發、規模、管理換毛利,拒絕固定資產換毛利。

成本節約是一方面,更關鍵的還是要提升銷量。

在產品層面,整個2023年,蔚來疲於應付車型換代,產品矩陣陷入混亂。

和高資本創始合夥人何宇華曾對「定焦」說,蔚來是多產品策略,甚至產品之間會有重疊或者競爭,導致存在互相侵蝕的問題。在產品定價和定位上,蔚來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給消費者的定位。如果產品太多,單品的銷量上不去,公司整體的淨利潤水平就會受到影響。

蔚來去年的發展印證了何宇華的判斷。李斌在去年底覆盤說,汽車行業最大的戰略就是產品戰,如果可以重來的話,產品規劃、定位、細節應該做得更好。這些失誤肯定讓蔚來少賣了幾千臺車,但這就是學費。

蔚來比較吃虧的地方在於,花了大量時間和資金研發二代技術平臺,很有誠意地完成了車型切換,但在賣車時銷售體系跟不上。

比如已經預售的車交付不了。二代平臺最早的車型ET7,以及後來推出的ET5,都出現過用戶下單了,但蔚來遲遲交不了車,最後用戶退單改訂其他競品車型的情況。後來蔚來痛定思痛,新車型上市即交付。

門店的銷售能力也不夠。蔚來的門店全部是直營,在地級市的佈局還不是很深入,門店數量跟BBA也有差距。之前蔚來的門店裡有產品專家崗位,佛系接待,狼性不夠,後來蔚來改由銷售人員全程接待。

李斌將“銷售能力上晚了”視爲2023年最大的教訓。一些意向訂單沒承接住,還有一些到手的訂單流失掉了。於是在去年四季度的那波大調整中,蔚來在兩個月裡招了3000多個銷售顧問,整體團隊超過5000人。

蔚來的銷售在入職後的前一個半月都是培訓,培訓完才能正式上崗賣車。銷售隊伍調整之後的效果,也要到今年才能體現。

如何應對2024年淘汰賽?

新造車行業在2024年初正式開啓淘汰賽。對蔚來而言,好的一面是提前暴露了問題,贏得了調整的時間窗口,不利的一面是這些調整的效果不確定。

沒有獨立造車資質曾是蔚來的一顆雷。李一男的自遊家,就因爲沒搞定資質被迫停產。但在去年12月,蔚來花31.6億元從江淮手中買下了兩座工廠的設備和資產,併成功拿下了獨立造車資質。

李斌說,從代工轉向自造,蔚來單位車輛的製造成本(非整車成本)大約能下降10%。

在資金方面,蔚來提前儲備了一些彈藥。來自中東的投資機構CYVN Holdings,去年連續兩次投資蔚來,第一次給了蔚來7.385億美元現金,第二次22億美元。除此之外,蔚來還發行了一筆可轉換優先債券,融資10億美元。

接近40億美元(284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注入,夠蔚來花一段時間了。

爲了拿到CYVN的投資,蔚來從董事會拿出了兩個席位,並讓CYVN成爲了第一大單一股東,但李斌憑藉超級投票權依然是實際控制人。只是,CYVN對蔚來的這兩筆投資目前虧損嚴重,它第一次入股的價格是8.72美元/股,第二次“抄底”是7.50美元/股,現在蔚來股價只有5.48美元/股。

接下來,有兩個指標可以用來觀測蔚來變革的成效——交付量和毛利率。

這兩個指標在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行業裡最常見的打法是犧牲毛利率(降價)拉銷量,價格戰從今年開年之後一直打到現在。

蔚來不想參與價格戰,也參與不起。李斌給出的定調是:要放棄兩個幻想,一是放棄市場競爭不慘烈的幻想,二是放棄以價換量的幻想,而是以提升毛利率、提升銷售服務體系能力,去換取銷量的提升。

放棄降價的武器,蔚來只能靠產品和渠道,挑戰不小。

月銷兩萬輛是橫在蔚來面前的一道檻,可能最早要到二季度才能完成。在最新發布的財報中,蔚來對一季度給出的銷量指引是3.1萬-3.3萬輛。1月和2月蔚來一共交付18187輛,這意味着3月蔚來的交付量不會超過1.5萬輛。

李斌在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說,面向大衆市場的新品牌將在二季度發佈,首款產品將在三季度上市。這款車型對標特斯拉Model Y,但售價低20%,四季度大規模交付。這款車主要承擔走量任務,蔚來品牌則負責確保毛利率。

毛利率的提升情況,可以通過每個季度的財報進行追蹤。

2021年是蔚來毛利率最高的時候,一度超過20%。隨後因爲電池原材料漲價,以及新舊車型切換,蔚來毛利率持續下滑,跌至個位數。

現在來看,去年二季度是最低谷。蔚來汽車銷售毛利率在三季度重回兩位數,四季度進一步回升至11.9%,這是一個好跡象。

接下來,蔚來只有將毛利率提上去,纔可能應對激烈競爭。

換電是蔚來極力向市場講述的一個故事。在消費者眼中,換電非常方便,能解決續航焦慮;在投資人眼裡,換電本身就是一門商業模式,具備一定商業化空間。

去年蔚來上線第三代換電站,縮短換電時間,兼容新品牌車型,然後將換電權益從整車銷售中剝離出來,開始單獨收費。去年11月以來,蔚來跟長安、吉利、奇瑞、江淮達成了換電戰略合作協議,這一換電“朋友圈”的範圍還在擴大。

李斌反覆強調,換電不是蔚來的包袱,換電服務本身虧損有限。根據李斌在去年12月透露的信息,單個換電站一天60單可以實現盈利,上海地區已經盈利,但整體盈利還需要幾年時間。另外,不排除將換電業務獨立融資的可能。

如果蔚來真能把換電這事做成,還是很了不起的。

2023年蔚來一直在“補課”,它的挑戰一方面來自外部競爭,另一方面來自內部組織的低效。現在外部競爭愈演愈烈,蔚來只有反過來調整組織,克服企業的慣性,才能可能打贏這場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