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線前移 綜合防控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險因素

近年來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超重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在我國廣泛流行。只有針對心血管疾病(CVD)的多重危險因素,綜合防控、齊抓共管,才能夠實現防控關口的前移,從上游遏制CVD等慢性疾病的流行與危害。在3月29—31日於天津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一次高血壓和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防治大會上,多位心血管領域專家圍繞最新進展,聚焦臨牀熱點,交流高血壓及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領域最新的防治理念和診療技術。

優化血壓控制:防線前移,時不我待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部戰區總醫院韓雅玲院士在大會報告中闡述了優化血壓控制的相關問題。

第一是以更嚴標準強化血壓控制。近年來很多研究提供了強化血壓控制的臨牀證據。2021年《柳葉刀》雜誌發表的國際降壓治療試驗協作組(BPLTTC)的薈萃分析表明,無論是否合併CVD,收縮壓每降低5 mmHg(1 mmHg=0.133kPa),受試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均可降低約10%,而且降壓治療的獲益與血壓降低的強度成正比。此外,SPRINT研究證明,與收縮壓<140 mmHg的控制目標相比,將收縮壓降至120 mmHg以下的強化降壓可更爲顯著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而年齡≥75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接受強化治療獲益更爲顯著。STEP研究入選了42個臨牀研究中心的8511例中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證明強化降壓的心血管獲益顯著優於標準降壓。

第二是以更寬的視角,強調CVD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控制,做到多學科協作,多管齊下。2020年發表的《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在總體建議中提出要通過多學科合作控制CVD的危險因素。研究顯示,多種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險因素疊加導致急性心肌梗死風險劇增,因此對於多重危險因素應當齊抓共管;降糖、降脂、降壓“三高”共管的早期強化干預改善長期預後,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59%。

第三是以更遠的考量,着眼於未來,例如應用可改善預後的新型藥物,如目前引人關注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理應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或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等新型降糖藥物,它們不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可以改善代謝,改善心血管結局。

主動健康應對心血管疾病挑戰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以視頻的形式在會議上闡述了應當加強主動健康,預防CVD。

健康是每一個人必須承擔責任的一件大事,“我的健康我做主”。做好主動健康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當認真學習預防疾病、維護健康的知識,提升自己主動健康的能力。主動健康要落實三件事情:(1)意識和責任。對於主動健康應提高意識,具有緊迫感和責任感,讓健康從今天做起。(2)知識和能力。認真學習走向健康、預防疾病、病後康復的知識,提升維護健康的能力。(3)實踐和實效。充分重視主動健康的實踐和實效,做到知行合一,並且通過實踐總結出一套符合自身狀況的改善健康、防病治病的確實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恆。

主動健康應守好兩條防線,落實五大處方。第一條防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WHO倡導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適度運動,合理膳食,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第二條防線是要及時地發現和管控CVD以及其他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菸等。五大處方包括:(1)運動是良藥,有利於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的改善,而且運動對焦慮也是一副沒有副作用的良藥。(2)要吃的健康,合理飲食。(3)重視雙心醫學,保持好心臟、好心態、好睡眠,評估和干預精神心理和睡眠問題。(4)保持健康的生活行爲。(5)合理用藥。患者應根據醫生的指導,保證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依從性。

廣大醫生要做主動健康的示範者、領跑者、推動者,醫生主動健康才能帶領患者得到健康。每個醫生都要真正認真做好健康教育,做好科普。希望更多醫生能夠爲了推動“從治病爲中心向人民健康爲中心的轉移”務實做事,鍥而不捨。

良好控制健康八要素增加預期壽命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以“心血管健康八要素”爲題作大會報告。

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了事關心血管健康的“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健康飲食、控制體重、積極鍛鍊、戒菸、健康睡眠、管理血壓、控制血脂、控制血糖。近年來,多項針對以上八要素的研究探討了其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係。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堅持良好控制健康八要素可增加預期壽命8.9年。

在飲食方面,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含鉀代用鹽、茶和咖啡減少CVD風險;含糖飲料、食品添加乳化劑食品、過度加工食品增加CVD風險;每天適當攝入雞蛋(最多1個)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無關;保健品不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在控制體重方面,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肥胖人數爲8500萬(男性佔4800萬);2010—2018年,中國平均BMI每年增加0.09 kg/m2,增長速度較前減緩(2004—2010年期間爲0.17 kg/m2)。在運動方面,很多研究顯示動起來即獲益,如2020WHO發佈的關於體力活動和靜息行爲的全球指南提出,任何持續時間的活動均有益處,最佳體力活動時間範圍爲每週150~300 min中等強度或75~150 min劇烈運動;“週末戰士”運動模式(每週運動達到推薦量,而某1~2 d的運動量≥總量的50%)、少量活動也與心血管風險降低有關。在菸酒控制方面,研究顯示只有戒菸才能改善心血管風險,僅減少吸菸量沒有收益;飲酒量爲0風險最低,風險隨飲酒量增加而增加。在睡眠方面,研究顯示夜間睡眠6~8 h,死亡+MACE複合事件風險最低;睡眠時長與入睡時間不規律提示CVD發病高風險。在血壓管理方面,強化降壓降低心血管風險。在控制血脂方面,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治療控制血脂越久,患者獲益越多。在控制血糖方面,研究顯示危險因素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CVD風險增加。

心血管代謝疾病管理需要多學科合作綜合干預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徐標教授介紹了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研究進展。

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是指肥胖、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甲狀腺、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的代謝紊亂伴隨CVD的一大類疾病。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數據顯示,我國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成爲CVD的重要危險因素。合併代謝紊亂的CVD的死亡風險大幅度提高,例如研究顯示缺血性心臟病合併多重代謝紊亂,死亡風險增加超過50%,遠高於僅合併一種代謝紊亂增加的死亡風險。

心血管代謝醫學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逐漸發展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爲滿足心血管病合併多重代謝危險因素患者的綜合管理,多個美國臨牀中心已開設心血管代謝綜合門診,門診強調以患者爲中心,多學科工作人員對患者進行共同管理。我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也設立了心血管代謝門診,經心血管代謝門診綜合管理,患者代謝紊亂治療達標率顯著提升。

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管理需要多學科合作、綜合干預,具體包括藥物治療、飲食療法、運動干預等。近年來出現的藥物,如新型降壓藥zilebesiran,單次給藥安全有效降低血壓長達6個月,提高了用藥依從性。新型降脂藥英克司蘭、貝派地酸提高了療效和安全性。飲食療法通過改善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質量、心臟代謝健康和慢性病管理,並通過減少再住院或急診就診來降低醫療成本。運動干預可顯著改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