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轉彎 政府角色引爭辯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指出,隨着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調整,健康碼徹底退出已勢在必行。不過,北大法學院另一教授沈巋則認爲,在防疫轉型期,政府不能過度退位。圖爲貴州西秀,員工在車間生產「咳速停糖漿」。(中新社)

大陸防疫新十條措施發佈之後,多地相繼取消出入公共場所查驗健康碼的要求,「通信行程碼」亦在服務了1034天之後下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指出,隨着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調整,健康碼徹底退出已勢在必行。不過,北大法學院另一教授沈巋則認爲,在防疫轉型期,政府不能過度退位。

王錫鋅撰文指出,健康碼將數位技術嵌入社會治理,是技術權力與國家權力深度融合的典型樣本,不過「黃碼」、「紅碼」、「彈窗」近三年來成爲很多人焦慮不安的生活體驗,今後無疑也將成爲最深刻的全民集體記憶。

他表示,健康碼採集個資、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場所等行程軌跡資訊,集合大數據分析,對個人疫情傳播風險做出自動化決定。基於這種數位工具的風險判定,進而管理主體採取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可見,健康碼的底層技術是對社會成員的大數據監控,通過大規模、持續化、高強度的監測、評價和管控,進行風險防控。」

王錫鋅認爲,健康碼作爲治理工具必然涉及政府權力和個人權利此長彼消。雖然政府疫情風險管控能力大大提升,但這是以限縮個人權益和自由爲對價。健康碼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監控,處理大量涉及隱私的敏感個資,進而採取隔離、封鎖等管控措施,無疑都對個人權益產生限制。

而元旦春節臨近,春運是大城市往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往農村的人羣遷徙,也意味着疫情可能往脆弱人羣更集中,醫療資源更薄弱的地區擴散。沈巋表示,政府應在疫情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法律角度,傳染病是公衛事件,與民衆關係密切,需要政府力量透過各種方式來防止大面積擴散,政府「不能過度退位、失位」。他認爲,可以宣導「錯峰返鄉」,不僅是保護脆弱人羣,也可以減少醫療擠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