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院臺灣政策法大轉彎

美國「臺灣政策法案」內容修正概要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臺灣政策法」。在中美關係緊張之下,新修訂內容更改或刪去敏感詞,包括將我駐美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的條款,改列爲國會意見建議性表達,但對臺軍援則增至五年65億美元。

參院外委會經兩小時審議後通過本法案。對比原版和修正版法案,涉及主權認定的內容多有異動。原法案將臺灣列爲「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更改爲臺灣將受「主要非北約盟友同等對待」。原「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的內容,修正爲列入國會意見建議性表達。

此外,原法案指出,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任命程序應比照美國駐外使節,提名後經參議院同意,並將職稱改爲「代表」,形同邦交國家待遇。但通過的修正案將此部分刪除。

軍事方面,新版法案顯示,美國將在4年內(2023年~2026年)對臺灣提供45億美元安全援助,並於第5年加碼提供20億美元,總計爲65億美元,且爲「無償提供」,藉此加速臺灣軍力現代化,提高軍備實力。

提出法案的民主黨籍議員梅南德茲表示,美不尋求戰爭或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而是透過提高武力犯臺的成本,戰略性地降低臺灣面臨的威脅。該法案須經美國參衆兩院全體審議通過,再送交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後生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5日表示,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該法案如繼續審議,將極大程度動搖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強烈敦促美方停止打臺灣牌,搞以臺製華,停止推進審議有關法案。

臺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15日向本報表示,拜登政府相對理性務實,已向民主黨議員進行遊說,希望對臺海議題勿做出錯誤判斷,以免刺激中國。但期中選舉之前,美國內部仍有拉鋸,行政部門會以務實有效的方式,降低政治象徵性的條文,降低和中國的衝突。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認爲,美國行政和立法部門針對「臺灣政策法案」進行協調,修改部分涉及主權認定的內容,但對中國來說仍不夠。由於該法案不只是精準的臺灣政策法,更牽涉美國的「一中政策」,後續將再推出修正案,仍需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