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蚊媒 期待沃爾巴克氏體立功
傳播人類疾病的病媒蚊未帶有沃爾巴克氏體,如將菌體透過人工方式感染病媒蚊,不僅能縮短病媒蚊壽命,還能抑制多種病原體。(科技部提供)
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是一種立克次體科的內共生細菌,自然界約6成以上昆蟲都帶有這項菌體。而研究發現,傳播人類疾病的病媒蚊未帶有沃爾巴克氏體,如將菌體透過人工方式感染病媒蚊,不僅能縮短病媒蚊壽命,還能抑制多種病原體,包括登革病毒、西尼羅病毒、瘧原蟲等,可發展成對抗蚊子傳播疾病的有利武器。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蔡坤憲表示,沃爾巴克氏體原本已存在於環境生物中,對人和動物不會造成危害。目前以沃爾巴克氏體對抗登革熱的策略分爲兩種,第一種是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雄性埃及斑蚊,並與未感染的雌蚊交配,產下的受精卵會不能發育死亡,以至於野外埃及斑蚊數量逐漸減少,可達降低登革熱流行的風險。但成本較高,且要持續大量地釋放。
第二種方法則是同時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雄性及雌性埃及斑蚊,並讓感染的雌蚊和雄蚊交配,產生的子代皆帶有沃爾巴克氏體,帶有菌體的蚊子漸取代野外族羣,使蚊子不易感染登革病毒,從而降低人類感染機率。種此法缺點是蚊子數量不變,民衆仍易受蚊蟲騷擾,且病媒蚊非完全失去傳播病毒能力。
蔡坤憲提到,利用沃爾巴克氏體防治蚊媒疾病的方法深受國際關注,美國、英國政府、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等共挹注近1800萬美元。
至於臺灣,蔡坤憲則說,我國政府則於2018年10月17日增列沃爾巴克氏菌爲環境用藥微生物製劑。沃爾巴克氏體感染的蚊子是否能發揮抑制蚊媒傳染病的功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