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兒虐 家長應多留意孩童情緒、行爲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臺師大人發系兼任講師羅惠羣指出,小孩的發展與成年人的依附關係有關,比較期待的是安全依附,孩子會對大人有信任感,即便媽媽離得遠,也能安心玩玩具、探索環境。若成長過程中受虐,則會出現焦慮依附,小孩會對大人的動作比較敏感,無法放心探索世界,在情緒反應上也會較激烈。
現代社會有許多雙薪家庭,孩子白天在保母家、託嬰中心,無法與父母長時間相處,甚至一些託嬰中心會先讓孩子洗完澡再回家,父母也少了觀察身體的機會。羅惠羣建議家長,由於小小孩不太會說話,洗澡、換衣服、換尿布的時間都很重要,家長必須確認孩子在外面一整天的時間有無受到不當對待。
舉例而言,過去曾發生小孩被人打腳板、燙傷等情況,羅惠羣表示,這都需要家長花時間觀察才能發現,畢竟好的保母不代表不會突然失控、情緒失衡。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也提醒家長,觀察軀幹、臉部、脖子、眼睛等部位是否有瘀青、受傷等外力介入的痕跡,這都是平常不容易受傷的部位。
除外顯的傷口,另一可觀察的是孩子的情緒。羅惠羣說,受虐的孩子會有傷心難過、生氣的情緒,在託嬰中心、幼兒園、保母家中的反應,也會和在家不太一樣。一些小孩會被要求不能吵鬧,否則就會被打,回到家後,壓抑的情緒很可能就會爆發,也會抗拒到託嬰中心、幼兒園。
葉國偉也表示,由於小孩會有模仿行爲,被虐待後可能會有樣學樣,出現暴力傾向,變得易怒。另一可能則是退縮、更不敢表達自己、失眠等,這需要仰賴專家進行鑑別診斷。
羅惠羣建議家長,若懷疑孩子受虐,可直接送醫院的急診或兒科就醫,急診都有社工協助通報,通報後才能啓動調查。兒科醫師也都受過訓練,對傷痕有警覺性,會啓動相關機制,讓公部門介入。如需精神醫療,醫院也會聯繫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