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口腔癌患者逐年增 立委籲檢討現行政策
口腔癌位居臺灣10大癌症死因第6位,立委今天與民間團體舉行記者會表示,無煙酒檳榔的非典型口腔癌發生率逐年攀升,男女比更趨近1比1,提醒民衆口腔若有腫塊或潰瘍不愈超過兩週,應儘速就診,也呼籲政府持續檢討現行政策效果。
民進黨立委王正旭今天與國民黨立委陳菁徽、癌症希望基金會、中華民國口腔齶面外科學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在立法院舉行「預防非典型口腔癌4不疑遲—父親節共同呼籲國人關注口腔癌風險、守護家人健康」記者會,提醒民衆採取4不策略,包括:1、不煙、不酒、拒檳榔;2、不要暴露4大高風險情境;3、不漏自我檢測6步驟;4、不忘定期口腔黏膜檢查,預防典型及非典型口腔癌。
王正旭表示,臺灣口腔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年約8200人,是國內癌症發生率第6高,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罹患非典型口腔癌發生率從民國99年到106年的12.46%,攀升到107年到110年的15.46%,且相較於以男性病人爲主的典型口腔癌,男女比25比1,非典型口腔癌的男女比趨近於1比1。
陳菁徽說,非典型口腔癌常見的4大風險情境,包括有口腔衛生不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因假牙刺激或刮破口腔黏膜導致反覆口腔潰瘍、經常食用過燙食物,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進行口腔癌篩檢。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沒有菸酒檳榔史,或已戒掉菸酒檳榔的民衆切勿輕忽口腔黏膜改變,最後演變成口腔癌,民衆平常可進行自我檢測,且要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
對於不煙不酒不檳榔的人成爲口腔癌患者,中華民國口腔齶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說,目前學界都還在找原因,當然跟基因缺陷會有關聯,跟生活習慣不正常或許會有關聯,或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引起基因缺陷表現有關。
與會的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民衆每6個月定期到牙醫醫療院所洗牙、預防保健等檢查,尤其65歲以上長者、患有癌症、洗腎患者,應每3個月定期檢查。衛福部也會強化與各部會進行跨部會、跨單位、跨領域合作,精進口腔癌全能照顧計劃,後續召開專家會議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