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普斯:陸經濟10年後自給自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昨日在臺北的一場論壇表示,美國創新能力高峰期已逝,進入「長期結構性低迷」時期,失業率將長期維持在5%至8%。他強調,美國債臺高築,病入膏肓,大陸經濟從出口轉爲國內投資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10年後大陸經濟可自給自足,生產力也能和美國黃金時期相媲美。
菲爾普斯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更是美國1960至1970年代研究失業議題的經濟學巨擘,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改寫經濟學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間的關係,也就是修正「菲利浦」曲線貨幣政策決定失業率和通膨的觀點。他認爲,經濟結構會決定自然失業率,而非受政策改變影響。
針對全球經濟形勢,菲爾普斯表示,過去10年,海外資金挹注歐美,讓其利率下降,資產價格攀升,但企業投資表現卻不好。自用住宅泡沫膨脹,投機旺盛,銀行家金融操作造成房屋供給太多,槓桿太高,這是金融危機的情況,美國政府也是罪魁禍首。
他說,另一個「令人震驚」的徵兆,就是美國生產力自1970年代後不斷下滑,2000年網路科技興盛,大家覺得生產力回升,但2000至2007年每個勞工生產力成長速度頂多2%,比70年代3%還低。因此,美國不是進入經濟復甦初期,而是「長期結構性低迷時期」。
菲爾普斯認爲,美國生產力下滑,和創新能力不夠有關。美國雖歷經網路科技革命和金融衍生性創新,但這種創新都是把很小、很破碎的「小創新」集結起來,並非真正「想法上的突破」。
他表示,現在企業高層都只關注能否達到公司季報目標,短視近利造成創新遭扼殺,股市也是如此,「華爾街那些人只是看季報結果,套個公式就決定股價,股價是反映公司未來的價值,但大多數人只看短期,讓公司無法專注長期創新。」
菲爾普斯強調,美國可以透過補貼企業來降低失業率,但美國債臺高築,已經無能無力,病入膏肓,「什麼貨幣政策都沒用了」,導致美元長期走弱,亞洲貨幣走強,進而令美國貿易赤字下降,資金往中國、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移動,令其資本價格上漲。
陸創新力強 生產力增
他說,人民幣走強短期會衝擊大陸出口,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爲大陸被迫調整結構,創新能力越來越強;美國貿易赤字下降,也能降低失業率。
菲爾普斯表示,大陸經濟從出口轉爲國內投資,10年後可自給自足,同時創新能力將越來越強,進一步降低失業率,增強生產力。他預言,未來大陸生產力,將和美國黃金時期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