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體、百日咳、流感等疊加流行,兒童呼吸道健康如何守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當前,正值春夏交替又即將迎來暑假,晝夜溫差變大,加之聚會聚餐、旅遊出行等疊加因素,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風險也大大增加。呼吸道傳染病包括一大組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口腔、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比較常見的有: 由病毒引起的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等,細菌引起的流腦、百日咳、白喉等,以及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等。

眼下,全球多地都正處於百日咳疫情流行的高峰時期,我國百日咳疫情今年也呈上升趨勢。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以下簡稱國家疾控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報告百日咳59458例,致死13例,報告的發病數是2023年同期(2241例)的26倍。據估計,我國2024年報告病例數,或成近37年來最多。

兒童正處在生長髮育期,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是呼吸道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高發羣體,究竟該如何應對此類基本的侵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兒科學教授洪建國在六一兒童節當天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兒童自身免疫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尚不太健全,氣道相對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局部的屏障功能也不完整。與此同時,受遺傳因素(如過敏性家族史等),以及缺乏適當的病原體暴露環境也是兒童更容易發生反覆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如此反覆會增加成年後喘息和哮喘風險,亟需提升呼吸免疫力。

“每逢春夏、秋冬換季時節,氣溫變化較大,或者春天過敏季,空氣中病原體和過敏原增多,也更易誘發孩子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通常表現爲鼻炎、咳嗽、喉嚨痛、喘息和發燒,且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兒童病情惡化得更快。”洪建國教授說,基礎疾病患者是呼吸道疾病易感人羣,一些人甚至同時感染多種呼吸道病原體,也就是之前大家比較關注的“混合感染”的情況。這些情況亟需受到關注。

關注兒童呼吸道疾病感染

兒童呼吸道感染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類疾病,調查顯示,我國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日就診量佔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的10%~20%。

以目前最受關注的百日咳爲例,近兩月來,不少患者及患兒家屬在社交平臺分享感染百日咳的治療過程。“我家孩子有一天放學回家後就時不時咳嗽一兩聲,隨後三天夜裡咳嗽加重,漸漸地咳嗽不止。漸漸地,孩子幼兒園班上有快一半的孩子因咳嗽沒來上課,甚至有些孩子已經缺課兩週了。”小於(化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今年春節前後到現在,孩子就被不同的呼吸道疾病困擾,大半年來陸續患過甲流、支原體肺炎、百日咳,且曾出現同一疾病反覆感染的狀況。

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對此,洪建國介紹,之所以會出現當前的現狀是由於在前三年,大多數人對於新冠的預防除了疫苗之外,更多的是非藥物干預,採取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多通風、保持社交距離等方法。這些干預手段確實可以減少新冠的感染,但放開後,人體重新與外界接觸,原來不會在某一季節得的病也會出現,這是因爲儘管原來很多的疾病是季節性的,但這不代表在非季節性的時候不存在這一疾病的細菌或病原體。而經歷了此前較長時間的強化非藥物干預措施,人體接觸環境病原體的機會減少,導致羣體免疫水平低下,這些原來不成氣候的疾病狀態也形成了氣候,而且會出現反覆感染的現象。

“公衆在得了一次呼吸道感染以後,機體免疫狀態的恢復需時8-12周,也就是說,不少家長認爲孩子感冒一次3天就好了,就馬上回到學校,但其實人體的免疫狀態還沒有完全恢復,也就使得兒童面對一些本不太容易致病的病原體易感,導致疾病反覆。所以產生了‘免疫債’這個概念。”洪建國說。

“免疫債”,這一詞語最早出現在2021年8月疫情期間,當時法國科研人員Robert Cohen等人首次在論文中提出“免疫債(immune debt)”的概念,認爲由於長期的“病原體低暴露”,易感人羣比例越來越高,未來發生流行病的可能性隨之增加。

“孩子出生後會接觸到很多呼吸道病原,在接觸病原後,機體會產生一些特異性的免疫反應,以後再次接觸同類病原,機體就有了抵抗力,呼吸道感染將明顯減少,這就是免疫力。過去三年,人們在呼吸道疾病防護方面做得比較好,不僅減少了新冠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髮生率也有所下降。”洪建國介紹。

洪建國進一步指出,爲減少所謂“免疫債”對兒童的影響,家長可以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如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來臨前,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等);對於反覆呼吸道感染這類呼吸免疫力較弱的孩子,可以提前接種疫苗,或者遵醫囑使用免疫調節劑,通過提前“訓練免疫”,做好科學預防。

應對潛在呼吸道感染高峰

每到換季階段,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更容易受到多種病毒、細菌的感染,這些病原體可能會引起多種不同的疾病症狀,如發熱、咳嗽、流鼻涕等。但也有不少人在弄不清自己是什麼病,但卻由於“怕麻煩”自我藥療後,因錯誤治療耽誤了最佳的診療時機。

對此現在,談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規範化管理,洪建國教授強調了三點:

一是,切忌亂用藥、濫用抗生素。兒童的臟器功能發育尚未健全,切忌亂用藥,以免用藥不當易造成臟器損害等不良後果,要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規範用藥,重視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些家長一緊張就給孩子吃抗生素,但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而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十分廣泛,有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等,此時濫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會導致細菌耐藥性的增加。

二是,重視長期管理。兒童呼吸道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如呼吸道黏膜需要生長,一般需要至少兩週到一個月才能完成修復。針對一些有基礎性疾病的患兒,如本身患有哮喘,需要的恢復期更長,原有疾病使用的藥物時間需要延長,而且要規範使用。

三是,哮喘患兒可遵醫囑家庭霧化。霧化吸入療法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呼吸道,與口服、肌肉注射和靜脈給藥等方式相比,霧化吸入療法因藥物直接作用於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優勢。對於哮喘合併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可在醫生指導下通過家庭霧化治療輔助呼吸道症狀緩解,一方面能夠避免頻繁去醫院導致的交叉感染,節約家長們的時間;同時患兒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治療,能更好地配合吸入。

其實除此之外,在病毒肆虐下孩子總是反反覆覆咳嗽生病,家長也需要有正確的認知,科學的幫助孩子提升孩子免疫力,真正做好呼吸道感染疾病預防。

對此,公共營養師蒲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免疫系統逐漸成熟,免疫功能不斷改善,7歲左右會接近成人水平。這也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建立並且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具體而言: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接觸刺激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減少感染的風險。此外,孩子的免疫系統可以通過進行“訓練免疫”來逐步提升。

所謂的訓練免疫是指通過接觸病原體或其他類病原體的免疫刺激,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得到激活和增強的過程。洪建國進一步介紹,常見的訓練免疫方式有兩方面:一方面,接種疫苗。原理是通過接種一定弱化的活病毒或滅活的病原體,以刺激機體來產生針對性的抗體,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疫苗是針對特定病原體的特定抗原進行研發,產生針對特定病原體的抗體或者免疫記憶,其產生的免疫力也是特異性的。

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免疫調節劑。免疫調節劑誘導的免疫訓練可以提升自身免疫應答,預防多種病毒和細菌感染。經訓練的固有免疫細胞產生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減少反覆呼吸道感染髮作。對於免疫力低下且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建議在呼吸道感染高發季節前三個月使用免疫調節劑,降低反覆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蒲敏也補充道,面對呼吸道感染疾病,家長也不必過度焦慮。“對於存在發燒流鼻涕症狀,但精神狀態良好的孩子,家長可以先不用太擔憂,做好日常護理即可。而當孩子出現輕微咳嗽時,媽媽們千萬不要胡亂使用抗生素,可以多爲孩子拍拍背,促使其排痰。若孩子出現嗜睡精神萎靡,或是高燒持續不退、持續咳嗽、呼吸急促等反應,家長們就需要及時就醫進行必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