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
(原標題:【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社會保障工作作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如今,社會保障工作全民覆蓋的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社會保障工作作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如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爲14億中國人安居樂業的保障,上至百歲老人,下至新生嬰兒,社會保障工作全民覆蓋的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堅持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長期以來獲得的寶貴經驗,在於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爲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讓人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步步夯實,覆蓋面從城鎮企業職工到農村居民逐步擴大,全民覆蓋的目標正在穩步實現。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表彰中國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保障工作開始起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提到勞動者的權利。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社會保障建設駛入了快車道。在這一時期,爲建立起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向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我國先後開展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兩江試點”,提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兩個確保”,建立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正式實施,新中國社會保險制度首次有了最高立法機構制定的專項法律。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覆蓋範圍最廣的時期,也是集中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最多的時期。
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養老金保障體系。2014年2月,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年10月,啓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企業職工實行統一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8年,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有力支持了困難省份基本養老金足額發放。2020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案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各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推進。截至2021年5月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12億人,其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6億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47億人,領取養老金人數接近3億人。養老保險制度讓廣大退休人員和城鄉老年居民分享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三位一體”架構風雨同舟,遭遇工傷有援手。把更多人納入到工傷保險的保護範圍內,是這項基本保障的重中之重。2015年至2017年連續3年推出的“同舟計劃”,就是人社部面向建築業的工傷保險專項擴面計劃。2018年,又明確在鐵路、公路、水運、水利、能源、機場工程等各類工程建築項目中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可以通過按項目參保的方式納入工傷保險保障,創造性解決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參保難的問題。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爲2.72億人,其中農民工達到8991萬。如今,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日趨完善。人社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工傷預防工作的有效開展,促進了工傷事故發生率下降,工作場所勞動條件改善。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被感染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工傷保險權益得到了及時保障。
經濟“減震器”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保障水平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經濟運行“減震器”作用越來越突出。
降費減費,減輕企業負擔。近年來,各類企業在經歷重大經濟波動,面對重大改革推進舉措,遭遇重大突發事件時,社保政策及時出招,爲紓困中小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瞭解,2015年至2019年,我國先後6次降低社保費率,5項社保總費率從41%降到33.95%,共爲企業減費近萬億元,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
2020年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衝擊,人社部更是出臺了力度空前的“減免緩降返補”政策,全年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爲企業減負1.54萬億元,佔整個減稅降費總額的三分之二。福建省福州市勞動就業中心副主任鮑道榕對去年福州市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措施印象深刻:“2020年我們爲1.77萬家中小微企業發放了穩崗補貼。以前是企業找人社部門去兌現政策,在疫情期間,我們是政策找企業,主動幫助企業度過困難期。”
近年來,我國實行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的失業保險制度,爲援企穩崗和技能提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5年,爲貫徹落實中央“降成本”要求,失業保險費率“三降四延”,總費率從3%降至1%,目前這一政策仍在執行中。2019年,爲落實技能強國戰略,人社部門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支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2020年,爲應對疫情衝擊,全年向608萬戶參保企業發放1042億元穩崗返還資金,惠及職工1.56億人。同年,在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方面,創新失業補助金、臨時生活補貼政策,首次階段性將主動辭職、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參保不足1年的城鄉參保失業人員納入保障範圍,全年有1337萬失業人員享受到失業保險待遇。
社保的經濟“減震器”作用不僅體現在遇到急事難事能兜底,還表現在它具備一定的經濟運行逆週期調節功能,爲勞動力要素順暢有序流動創造環境條件。當前,我國正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爲了滿足人民羣衆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社保待遇逐漸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至今已17年連調,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6次同步調整,同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待遇都有了大幅提高。目前,中央提供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最低每月55元調至93元,所有省份均增發了當地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約170元。
目前,全國各級人社部門正在把民生保障作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爲羣衆免除後顧之憂,改善民生,擴大消費。
可持續供給事關長久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我國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面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平均工作年限縮短,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未富先老”、規模龐大等特徵,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保障體系必須積極統籌,探索有效路徑和舉措,不斷增強可持續性。
養老基金未雨綢繆,努力實現穩健發展。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開啓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的新篇章。“十三五”期間,爲擴大養老基金委託投資規模,提高基金增值效率,人社部、財政部先後印發多個文件,部署全國所有省份分三批啓動養老基金委託投資工作。截至2020年末,全國所有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啓動養老基金委託投資工作,委託規模達到1.24萬億元,實際到賬規模1.05萬億元。養老基金自2016年底正式投資運營以來,累計投資收益近2000億元,年均收益率超過6%,遠超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較好地實現了保值增值目標。
年金基金提速發展,補充養老作用漸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我國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企業年金制度運行平穩,職業年金制度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有10.5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人數達2718萬。職業年金方面,自2015年建立該制度以來,短短几年間從無到有,逐步規範。截至2020年底,養老保險第二支柱已覆蓋6900萬人羣,基金累計規模超過3.6萬億元,較好實現了長期穩健收益目標。
目前,年金制度總體健康有序發展,對促進多層次養老體系、增強參保單位人才吸引力、提高職工退休後養老待遇水平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逐步顯現。同時,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作爲重要的中長期基金,也對我國資本市場穩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