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遠/巴布狄倫VS連方瑀的七個相似點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馮光遠
巴布狄倫(Bob Dylan)得到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現在才發表意見,可見我有多忙。
是在高中的哪一年開始聽狄倫的歌,記不得了,只記得,第一張狄倫的唱片是在中華商場的「新新」還是「哥倫比亞」唱片行買的,斯時,一張黑膠翻版(其實是盜版)唱片10塊錢,我跟熟識的王小姐買,數量多時,有時可以壓到9塊。
也無法回想聽狄倫第一次的感覺了,不過在那個搖滾走嘶吼、流行走美聲的時代,聽着狄倫他那似乎每天都在重感冒狀態的嗓子嗯嗯啊啊,老實講,挺另類的。後來上大學,頭皮上以及頭皮下都開始長進,自然更熱心地開始買其他的唱片(別忘了,翻版,便宜),雖然,當時最喜歡的歌手,是Randy Newman。
在美國生活期間,書架上談狄倫的書一堆、他的CD也沒缺,可是總是錯過(還是沒有認真在追)他的演唱會,不過,Randy Newman的演唱會倒是去過幾個。
缺狄倫的現場經驗,然而,狄倫的影響無所不在,至少,我頓悟到的是:
一、如果你是個喜歡唱歌的破鑼嗓子,最適合你的曲子,就是這種歌詞動輒幾百個字的歌,走這條路線,保證其他的破鑼嗓子無法盜版你的作品,所以,這個市場基本上是你的──直到另一個破鑼嗓子Tom Waits出現爲止。
二、創作的領域裡,態度纔是王道,狄倫我行我素的態度,何止是王道,早就衝破王道已達主道,天主之道的境界了。人家發唱片,一條歌都是三分鐘左右,他年紀輕輕,就灌些動輒五六分鐘的歌;人家發片,都溫良恭儉讓深怕鬧新聞,他發片,仍舊髒話、爭議不斷,我行我素;人家創作,情啊愛的居多,他創作的題材,如果在中國,早就是秦城監獄的常客了,如果是威權時期的臺灣,最後也只能寫寫綠島的風景何其迷人了。
三、社會改革的形式萬千,可是狄倫他早在第二張唱片裡,就已經展示音樂的力量了。他把對不公義社會的批評,與音樂結合,於是,原先借着一把空心吉他吟唱着人生小確幸或者愛情小挫折的民謠,插上電,開始嘶吼,民謠搖滾出現,並且成社會運動的催化劑。
四、創作的世界,真的與年齡無關,看看狄倫年紀這麼大了,還孜孜矻矻地工作,馬不停蹄地世界各地唱歌,我們現在每天吵到底幾歲退休纔是領退休金的好年紀,甚至有些人才五十歲,已經每天靠着國庫過着悠哉悠哉的日子,唉,人比人氣死人。
五、有才氣的人,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展露頭角了。君不見,1961年9月29日,當時狄倫二十歲,紐約時報上Robert Shelton寫的樂評,就已經昭告世人一個天才的誕生。
六、內容根本不必質疑,其實形式上,狄倫也一直帶給我們驚喜。不講音樂的形式,光是舞臺上的表演形式,七零年代當一個上了濃妝的狄倫上臺的時候,你會沒有被嚇到嗎?
七、狄倫其實早在六零年代,就已經開始玩MV了,他配合「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這條歌拍的短片,不但是MV的濫觴,也是後來許多諧仿概念MV的源頭。光這點,他又贏了。
好了,狄倫講得夠多了,現在回到主題。
審視狄倫的成就,也許很多人認爲,太難了,只能心嚮往之,可是這是錯的,狄倫獲致的成就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
就以臺灣來講吧。狄倫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臺灣馬上有人舉出連方瑀以爲對應,認爲連方瑀也有資格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也許有人聽了,笑至送急診,可是我仔細比對了一下,覺得此說法也有理,連方瑀搞不好真的是東方遺漏之珠。
就以上面我舉的幾個狄倫的例子吧,如果套到連方瑀頭上呢?
一、破鑼嗓子。嗯,夫人其實不遑多讓。
二、我行我素。雖然大家都覺得,演唱會不是有錢就執意一定要辦的一件事,但是夫人硬是要唱,我們也只能說,小乖不乖。
三、社會改革。聽了狄倫,很多人堅定了社會改革的心;聽了夫人,更多的人更堅定了社會改革的心。
四、老而彌堅。那些拿了退休金之後,就只想出國旅遊的長輩,看看夫人吧,練唱不輟,越老越有風格。
五、一步登天。狄倫一出道就吸引全國注目,可是講到吸睛,誰比得過夫人呢,她一出道,就是「中國小姐」,從此,連戰就目不轉睛了。
六、講到濃妝。嗯,夫人的妝雖濃,可是比狄倫的妝好看多人,夫人臉上不會只是塗一層白粉而已。
七、開拍MV。夫人這次演唱會,聽說有先前的作品CD,相信以夫人的財力,過陣子發行這次的MV,絕對不是問題。
經我這樣一分析,大家是不是覺得,連方瑀的獲獎條件跟狄倫比較起來,到底是哪裡遜色了?其實,如果這次諾貝爾文學獎被狄倫捷足先登,夫人也不要氣餒,因爲以夫人的條件,錯過諾貝爾文學獎又如何,要知道,諾貝爾獎項有多個,文學獎失之交臂,大可以去角逐其他獎啊,不信?我再舉例:
諾貝爾醫學獎。夫人的整形,是醫學上一大奇蹟。諾貝爾和平獎。連戰出來,大家咬牙切齒,連方瑀出來,大家歡笑連連。諾貝爾經濟學獎。連家兩代公務員有幾百億家產,別跟我說連方瑀一點貢獻都沒有。
總之,從狄倫論到連方瑀,我們其實只有一個結論,人呢,不怕出身高,有爲者亦若是。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作者:馮光遠,記者、作家、編劇、攝影及劇場工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