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閩商 | “石僧”劉良:探索石材行業轉型升級,打造專業石材博物館

近日,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福建省非公有制經濟優秀建設者評選表彰工作的通知》(閩政辦發明電〔2022〕7號)的相關要求,福建省非公有制經濟優秀建設者的105位人選(含差額人選)名單正式公佈。閩商報對部分福建省非公有制經濟優秀建設者進行風采展示,講述閩商好故事,弘揚閩商正能量。

在石材圈裡,他是石材品牌升級第一人,是石材創新領軍人物,是石材轉型升級的典範,亦是諸多石材人心中的“前輩”。

從原材料到產品品牌,從五號倉庫到生活方式,從博物館到石文化傳承,他在石頭的世界裡佈道修行,在石材轉型升級路上審時度勢,用他的一腔熱血和超前思維,引領着石材產業的跨越發展。

他,就是劉良。

劉良 泉州英良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良,廈門總商會副會長、英良集團董事長、廈門山東商會會長、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石材商會常務副會長、福建省石材商會副會長、泉州2012十大經濟人物、泉州市政協委員、泉州山東商會創會會長、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2010至2012年度南安市勞動模範、南安慈善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劉良的身上籠罩着多重身份光環,然而他最喜歡的卻是別人叫他“石僧”。他說,我就是要在石頭的世界裡佈道修行,親近各式各樣石頭,也實現對南安石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光大。

01

將石材品牌化發展,步步爲營

1993年畢業,劉良畢業時恰逢國家政策改革,畢業不包分配。當時擺在面前的選擇要麼讀研,要麼創業。一番思索後,由於家庭環境不允許,他選擇了待在廈門。後來在一家外貿公司裡陰差陽錯做了石材貿易,認識了貿易商。

在朋友幫助下,劉良漸漸做起了石材貿易,幫國外客商驗貨、看貨、組織貨源。早年進出口貿易的培養出來的眼光,讓劉良能夠以高於其他許多同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行業。

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時,石材出口受很大影響,而當時恰好在做進口。“最早是從印度進口石頭,然後作爲一個貿易商提供給加工廠,那時候算是最早的一批,也抓住了一些機會”。

到了2002年的時候,劉良從貿易轉向了實體企業,開始投資工廠。在當時水頭石材市場競爭不斷白熱化時,劉良從石材的提供商、貿易商變成了加工商。時間進入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下,只掌握產業鏈上游加工的生產商們逐漸感到話語權的缺失。劉良沒有隻低頭加工,他擡頭看到了其他意大利等石材產業聚集區裡品牌石企的發展模式。

從第一個階段的整體跟隨,邁入至關重要的第二個戰略——局部超越戰略。2008年,英良決定集中精力打造高端石材品牌“五號倉庫”,而正是這個集藝術陳列、板材銷售、奢華體驗館於一身的五號倉庫,讓英良快速打響了品牌。此後,英良陸續實施第三個發展戰略——品牌化與多元化。

“所謂的品牌化,就是強化現有的‘五號倉庫’品牌。此外,在互聯網來勢兇猛的當下,不能忽視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帶動行業發展,未來的石材業,跨界、多元化纔是主流。”劉良說道。

每每提到成功時,劉良都強調自己離成功還很遠,只是跋涉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提及當初爲何會萌生創立“五號倉庫”這個石材品牌時,這位廈門大學生化專業畢業,沉浸石材界20多年的“石商”笑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覺得“五”這個數字比較好記。他認爲最重要的不是名稱,而是比旁人快了那麼一小步。“支撐企業快人一步的根本,來自於公司的戰略部署。”

劉良說,最初英良與水頭鎮其他數以千計的石材加工廠一樣從事着從國外進口石材,來料加工後再出口的簡單模式,如果沒有步步爲營的戰略支撐,英良集團無法成就現有的規模。劉良表示自己就是中國石材行業的一個見證者,“從外貿到內貿,從貿易到實體,從實體到轉型。”

02

創新爲帆,借取東風成就品牌標杆

成爲第一批將國外石材產品引進中國市場的開拓者;第一個在印度投資石材加工廠,將大量印度花崗岩成功引入中國市場;第一次運用保稅物流的模式引進跨國石材企業;第一個在土耳其設立代表處的水頭石材企業,參與開發了大部分的土耳其大理石礦山……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才能收穫別人沒能看到的風景。

如果說戰略爲英良發展指明瞭前行的方向,那麼創新便是企業得以順利駛往成功彼岸的動力。在2017年的千人企業家大會上,泉州市委市政府曾強調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強調過文化產業與傳統實體的對接融合,更強調智造升級的未來方向。

“最佳的結合就是企業發展與政府的指導不謀而合。”劉良說,無論是此前打響“五號倉庫”石材品牌時提到要打造石材界的“路易威登”,還是現在斥資十多億元傾盡心力打造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企業強調的都是一個“新”字。

正因爲是全新領域的開拓,很多經驗和摸索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劉良經常要把自己清零,以全新的姿態去學習捕捉全新的思潮。

在博物館建設期間,劉良曾頻繁往返於廈門大學,與廈大人類學教授張先清博導及其團隊建立了合作關係,這樣的合作並非簡單意義上的產學合作,已經上升到了學術研究的範疇。石材可以是默默無聞也可以是價值連城,就看如何挖掘其內在的創新價值了。

“這個事情沒人做過,我們正在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有着頑石般精神的劉良希望自己的博物館不只是簡單地收集大量樣本,更能通過同步書籍創作,多渠道的跨界合作,用開放的思維爲石材界,爲中國的博物館發展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讓每位來看過的人們真正從心底裡接受、瞭解甚至愛上石頭。

03

文化爲核,引領成就藝術高度品質

戴着一副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劉良怎麼看都不像傳統意義上的石材商。“十幾年前人們對於石材的印象就是“傻大粗”。”劉良說,以前參加同學會時,他甚至有點害羞自己的石頭商人的身份。

“最早接觸石材是爲了生存,可是如今我是真的愛上了看似冷冰冰的石頭,越瞭解、越走近你會越驚歎於其蘊含的文化精髓。”劉良說,他想用直觀、通俗的辦法帶領更多的人以文化視角瞭解他所鍾愛的石頭。

一早就將市場定位在高端藝術品位的劉良,所做的一切也是爲了提升石材的文化藝術氣息。“從粗加工到品牌運作,再到未來難以被複制趕超的博物館模式,都是想達到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直至賣文化的飛躍。”劉良說,這個發展途徑是每個行業都必須經歷的。

在他看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智造之路,應該分爲五個遞進式版本概念來完成。1.0初級版本是企業初步形象概念,告訴人家你是生產什麼的;2.0版本則是產品工藝概念,開始重視產品的質量命門;3.0版本則是設計概念,開始重視產品的外觀設計;4.0版本是重視打造品牌文化內核,關注工業設計重要性;5.0版本便是建立在產品之上的文化價值提升。“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就是劉良探索產品之上文化價值提升的實際作爲。

從創建以來,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十分重視軟硬實力的雙重建設及提升,長期與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及高校保持密切接觸和合作,並得到業界的一致支持和廣泛認可。

旨在打造“專業的、有趣的、可以帶回家的”綜合性石文化博物館。

在劉良的理解中,行業博物館作爲一種富有活力、新興的博物館類型,一定程度上補充並衝擊了原有博物館類型單一的局面。

“我想在石材歷史上寫下一筆,希望未來人們但凡提到石材就會想到中國水頭,想到水頭鎮的石材博物館”。作爲國內石材博物館第一人,他義無反顧。

華祥斌: 突破“卡脖子”技術,成爲獨角獸企業的秘訣何在?

一年進賬34.46億,靠賣數據線的這個福建老鄉要IPO了

關注閩商傳媒視頻號

免責聲明

1、整理、轉載此文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號的觀點和立場。

2、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爲尊重知識產權,本號儘量標註每篇文章、每張圖片的來源;若有來源標註錯誤、侵權或不願意被轉載,請作者持權屬證明在30日內與本號後臺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