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臺青一把 專家籲精準惠臺
「2019臺灣大學生就業特訓營」在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舉行。(中新社資料照片)
自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大陸不斷推出「惠臺」政策,盼促進兩岸交流。不過據統計,近年來赴陸就讀的臺生比例減少,臺青對大陸的認同感亦呈下滑趨勢。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指出,大陸推出的對臺政策,部分口惠而實不至,有臺生赴陸後難以適應,建議要聚焦在特定幾間學校,做到精準對接,不能把臺生招進去後,就任其自生自滅。
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臺生赴陸攻讀總人數逐年下滑,2016年有12677人、2017年減爲11766人,而2018年人數下滑至11185。
至於臺生赴陸減少原因,何溢誠表示,除了目前兩岸氛圍冷凍外,大陸推出的對臺政策也有問題,部分口惠而實不至,中央所頒佈的政策,臺辦本身也不是職能跟職權部門,所以中央所頒發的政策很難上行下效,造成中間有隔閡斷裂。譬如說,惠臺政策有鼓勵臺灣參新基建,但是真的要去投標,是拚不過大陸的國企。
何溢誠建議,大陸可以從具體地方做起,因惠臺政策要放諸四海皆準有困難,因此要先聚焦,譬如說設定一個地區,或者是幾所學校,像是臺青比較密集的北京上海,成立相關機制協助輔導其課業等,因爲兩岸的分科分系其實不一樣,臺灣文法商是文組,但大陸的商業經融卻放在理組。
政策多卻沒亮點
「臺生赴陸攻讀後,很多科目會被當,大陸不能把臺生招進去,就放牛吃草。」何溢誠指出,大陸必須建立輔導機制,包括在學習、生活與課程上,希望可以做到精準對接,大陸不能把口子開得這麼大,門檻放得這麼低,結果進來之後,卻任其自身自滅。
何溢誠表示,惠臺政策雖然琳琅滿目,但實際上沒有亮點,一定要有示範工程、樣板人物或標竿企業,讓大家知道有臺人因爲惠臺政策而成功,這樣纔會有吸引力,不然大家總是覺得就是相關政策只是紙上畫畫,看得到也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