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養親屬怎麼報?人頭越多越節稅?稅務專家以案例告訴你:小心虧大

5月報稅季節即將來臨,扶養親屬怎麼報、能節稅嗎?看專家分析。 圖/Shutterstock

5月報稅季節即將來臨,也是民衆面對「重大支出」挑戰時刻,尤其現在萬物齊漲,連電費都要調漲了,稅金最好能省就省。

王太太每年負責家裡報稅工作,心心念唸的就是如何省點稅;70歲生病臥牀婆婆,前些年都由大伯家申報扶養,她心想:如果換老公申報扶養婆婆,肯定可以少繳錢。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臺灣進入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多數家庭是上有小、下有老,還有不少人因爲手足失婚或驟逝必須幫忙照顧其子女。每年綜合所得稅申稅時,「父母該由誰報扶養?」、「我可以報妹妹的小孩扶養嗎?」、「阿姨可以報扶養嗎?」種種問題層出不窮,本想節稅,但有人卻出現「報扶養多報多繳稅!」的狀況。

扶養親屬可以節稅嗎?不是人人都可以

「扶養親屬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節稅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副總經理歐陽泓一劈頭就點出申報扶養親屬關鍵,「大部分情況」意謂不是人人可節稅。

歐陽泓建議,民衆只要瞭解簡單3步驟,便可判斷是否該申報扶養親屬,一是分清楚對象,二是看清楚項目,三是算清楚能否節稅。

首先,申報受扶養親屬分爲4大類。 第一類是父母等年滿60歲直系尊親屬,或雖未滿60歲但無謀生能力;第二類是未滿18歲子女;第三類是未滿18歲的同胞兄弟姊妹;第四類是未滿18歲的其他親屬或家屬,如伯、姪、孫、甥、舅等。雖然第二至第四類都以未滿18歲爲基本範疇,但這些親屬若超過18歲仍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亦可申報。

再來是看清楚扣除額項目,包含3大類:免稅額、扣除額、特別扣除額。以即將到來的112年度所得稅申報爲例,每扶養一位親屬可減除免稅額9.2萬元,若該受扶養者年滿70歲以上,免稅額拉高至每人13.8萬元。

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則視扶養親屬身分而異,而不論是哪類身分,全部申報的受扶養親屬均可申報列舉扣除項目,包括醫藥及生育費、捐贈、災害損失、財產交易損失、自用住宅借款利息、身心障礙特別扣除(每人每年20.7萬元)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12萬元,有排富條款)等。

但若受扶養親屬爲直系親屬,則除上述外,還可申報其人身保險費、及租金支出當扣除額;而若受扶養親屬爲納稅義務人子女,則除上述外,還可申報教育部認可的大專以上院校教育學費(每人最多扣除2.5萬元),以及5歲以下子女,每人可申報扣除12萬元幼兒學前扣除(有排富條款)。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副總經理歐陽泓建議,透過「3步驟」判斷是否該申報扶養親屬:一是分清楚對象,二是看清楚項目,三是算清楚能否節稅。 圖/Shutterstock

當受扶養親屬有收入時,你要注意……

瞭解受扶養親屬對象、扣除額規定後,最後一步是計算扶養親屬的稅負是增加或減少。必須注意的是,若受扶養親屬有所得,且其所得大於免稅額、扣除額時,則申報扶養該親屬,稅負可能不減反增。

以王先生年收入80萬元、王太太年收入70萬元,申報扶養70歲需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母親來說,婆婆有兩戶房屋出租,租金淨收入36萬元、銀行存款利息18萬元。

未申報扶養的情況下,倆夫妻的應納稅額爲3.928萬元,而申報扶養母親後,應納稅額爲5.152萬元,明顯高出1.224萬元,恐怕跟王太太原先設想不同,是否還要爭取申報扶養,可能得再斟酌斟酌手足間誰比較能分擔稅金了。

項目所得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特別扣除額

●A方案:未扶養親屬應納稅額=(1,500,000-184,000-248,000-414,000)×12%-39,200=39,280元●B方案:扶養親屬應納稅額=(2,040,000-322,000-248,000-714,000)×12%-39,200=51,520元。

B方案與A方案差異:51,520-39,280=12,240元

申報扶養有4大地雷

經常被問報稅問題的歐陽泓歸納申報扶養親屬有4種常見錯誤:

1. 將已成年而無工作、未在學、服役中或在補習班補習的子女列報爲扶養人,必須符合未成年或已成年但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等要件;一旦被稽徵機關查覈到,除剔除扶養並追減免稅額,還會被處罰緩。

2. 重複申報。兄弟姊妹二人以上共同扶養直系尊親屬,應由兄弟姊妹間協議推定其中一人申報扶養,切勿重複申報。

3. 誤報未同居一家且無實際扶養的其他親屬(如姪、甥),如果想列報扶養其他親屬必須符合一些要件,包括納稅義務人與扶養親屬必須具備家長、家屬關係,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爲目的同居一家,且真的是受納稅義務扶養,要提出相關證明。

4. 年滿70歲以上之其他親屬(如叔、伯、舅 等)免稅額只有9.2萬元,跟欲適用年滿70歲以上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的「直系尊親屬」(父母、祖父母等)的13.8萬元稅稅額不同,千萬別搞混。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