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炒作涉華議題“溫差明顯”

當地時間6月14日,七國集團(G7)峰會進入第二天,與中國有關的議題成爲各方討論的焦點。從所謂“工業產能過剩”到在烏克蘭危機中“暗中支持”俄羅斯,再到“印太地區”局勢以及南海、臺海等問題,外媒披露的峰會聲明草案繼續炒作近期熱點問題並對中國無理指摘。與此同時,G7又欲蓋彌彰般地在聲明草案中強調,沒有試圖傷害中國或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只是保護自己的企業免受不公平做法的影響。法新社也在報道中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地緣政治和全球貿易的巨大影響力不容小覷。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G7已經從一個經濟層面的多邊機制轉變爲一個被美國地緣政治化、武器化的小集團。美國利用這個集團來服務其戰略目標,犧牲盟國的自主性和利益,這是逆時代潮流的。就在峰會召開前一天,歐盟宣佈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新的進口關稅,有媒體解讀爲給峰會“助攻”,但德國政府已經表示,正努力阻止歐盟這項關稅生效。此外,多家德媒14日爆料稱,由於德國的擔憂,歐盟尚未就新的第14輪對俄製裁方案作出決定。這些都凸顯出G7內部的種種分歧。

G7峰會上與中國有關的議題成爲各方討論的焦點,圖爲G7成員國國旗 資料圖

美官員:華盛頓希望看到G7“空前團結”

據歐洲動態新聞網14日報道,在當天上午關於經貿問題的會議中,G7及歐盟領導人表達了對中國所謂“工業產能過剩”的擔憂,特別是在綠色科技領域。此外,在經濟安全領域,G7領導人還就建立可靠的、具有韌性的供應鏈等問題進行了磋商,特別就如何應對中國政府近期對鎵、鍺、石墨等稀有礦產採取的出口限制措施進行了協商。路透社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的話稱,華盛頓希望看到G7在對抗中國所謂“非市場”政策和做法方面達到空前團結。

安全和防務問題也是14日會議討論的焦點。據法新社報道,峰會的聲明草案呼籲中國停止向俄羅斯轉讓軍民兩用材料。G7還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在南海的行爲,聲稱對中國與鄰國之間軍事衝突升級的“擔憂”正在加劇。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1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G7峰會上宣佈,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對從第三國向俄羅斯提供可能轉爲軍用物資的海外企業和團體實施追加制裁。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1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證實,目前正研究對中國、印度、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的實體實施該制裁措施。他同時解釋稱,制裁措施“不針對特定國家,而是針對參與規避和繞開對俄製裁的個別實體”。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調,試圖將中國踢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從而徹底地、實質性地破壞中國在全球新經濟形態塑造過程之中越來越強的優勢地位,進而限制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力和競爭力。

G7峰會的聲明草案呼籲中國停止向俄羅斯轉讓軍民兩用材料,圖爲中俄國旗 資料圖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盟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兩年,美國將G7視爲其盟友體系中最高等級的工具。在美國的影響下,G7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地緣戰略工具,不僅在經濟上強調競爭,尤其是與非西方經濟體的競爭,而且越來越多地關注安全和地緣政治問題,這無疑將焦點對準了中國。崔洪建說,美國視中國爲其長期最大的競爭對手,利用G7作爲工具來應對這一挑戰。同時,G7成員國也感受到中國發展帶來的壓力,他們試圖通過把內部矛盾外化,將問題歸咎於中國來轉移視線和化解競爭壓力。因此,中國成爲了他們轉移矛盾的合適目標。

法德無法忽視對華貿易的利益

就在此次G7峰會召開前,歐盟宣佈,擬從7月4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從17.4%到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對此,中方表示堅決反對,在G7乃至歐盟內部也有不同聲音。

據美國彭博社14日報道,德國政府正努力阻止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新關稅生效,或者至少在不可能完全阻止的情況下進行“軟化”。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說法,只有歐中對話到7月4日無果的情況下,纔將臨時徵收新關稅。報道稱,這讓德國官員看到了迴旋餘地。“在7月4日之前,我們還有一點時間,”德國政府副發言人沃爾夫岡·布赫納14日表示,“如果我們能達成友好的解決方案,那將是非常理想的。”此外,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經濟部發言人同一天表示,歐盟必須找到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範的解決方案。該部部長哈貝克將於下週訪問中國,與中方官員討論相關問題。

法德兩國無法忽視對華貿易帶來的利益,圖爲朔爾茨和馬克龍 資料圖

“G7內部對華政策溫差十分明顯。”共同社14日發表的評論文章稱,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巴黎,以隆重的歡迎儀式彰顯兩國友好關係。德國總理朔爾茨4月也曾率領經濟界代表團訪問北京,雙方在會談中確認加強合作。這些國家無法忽視對華貿易帶來的利益。

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上,美歐雖試圖協調立場,但內在差異仍然顯著。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完全基於競爭甚至對抗,幾乎無視國際規則,採取單邊主義做法。而歐洲雖有向美國靠攏的趨勢,但仍然強調多邊主義,對規則有所顧忌,更注重尋找徵稅的依據,以維護其形象。此外,美歐與中國的經濟依存關係不同。美國在與中國競爭時不太考慮經濟代價,而歐洲則必須權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避免其自身利益受到損失。

烏總統懷疑與美安全協議

當地時間13日,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參加G7峰會期間簽署了一項爲期10年的安全協議。拜登稱該協議將保證烏克蘭爲贏得戰爭所需的武器、情報和技術支持。同一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與澤連斯基簽署安全協議。

據美聯社報道,雖然澤連斯基在聯合新聞發佈會上稱,協議具有歷史意義,但他也懷疑美國及其盟友支持的持久性。澤連斯基表示,應該問的問題是“美國與歐洲領導人的團結能維持多久”,以及今年這些國家的選舉結果將如何影響這種團結。美聯社稱,首要影響因素是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特朗普可能會重登總統寶座,而他對向烏克蘭提供額外軍事援助持懷疑態度。

歐洲在制裁俄羅斯方面產生分歧。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4日稱,由於德國的擔憂,歐盟尚未就新一輪制裁方案作出決定。《南德意志報》稱,新一輪制裁方案本應包含更嚴厲的“禁止俄羅斯”條款,歐盟企業被要求其外國分支機構在商業合同中規定,其貨物不會從第三方轉售給俄羅斯。如果這些規定生效,將對私營企業的業務造成重大幹擾。至少根據德國政府的說法,新方案的實施成本過高。

俄新社稱,G7成立於半個世紀前。後來冷戰結束,G7出現了其幾乎無所不能的幻覺。但現在,一些全球力量中心已經發展起來,以西方爲中心的世界正在成爲過去。

印度《第一郵報》稱,G7曾經很好地服務於西方的利益。但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以及俄羅斯的復興,打亂了美國的霸權計劃。隨着烏克蘭和加沙戰火蔓延,G7顯得無能爲力。美國自稱自由世界的領袖,聲稱自己尋求一個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但它所主導的世界秩序與其在中東發動多場戰爭時制定的規則相悖。

本報駐意大利、美國、日本、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鄭彬 馮亞仁 嶽林煒 青木 本報記者 丁雅梔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