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稱「臺灣臺語」 臺灣更走向狹隘

教育部決定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改成「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引發議論。 圖/本報系資料庫

民進黨最擅長文字遊戲,在文字捏扁拉長之間,糊弄人民,攫奪權力,製造災難,封殺未來。「臺灣台語」就是一例。

民進黨先假「多元化」之名,完成了去中國化。於是新課綱中,十二年國民教育期間,五千年中國歷史大約只用十節課匆匆帶過;攸關中華文化價值的古文經典刪除了四分之三;傳統道德觀更從公民課本中抹去。於是〈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訓儉示康〉、〈廉恥〉…全都從學生視野中消失,其中深刻意涵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告訴官員應該化小愛爲大愛;〈醉翁亭記〉「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告訴官員重視人民的幸福感;〈訓儉示康〉要求官員生活不可奢華,〈廉恥〉則要求身爲大臣不可「無所不取,無所不爲」,此等跫音從此杳然。

經典絕對人性,所以總能直指時弊。刪掉它們,是有人看了刺眼嗎?因爲它指出了「國家隊」利用疫情賺錢的無恥?指出了里長、律師合夥掠奪獨老的不良?

民進黨又用「在地化」狹隘了臺灣文化。新課綱刪除了大量經典,卻加進一些「臺灣古文」,例如一○八課綱把〈畫菊自序〉當作古今駢文的唯一代表作品,刪去文學批評先鋒的〈典論論文〉、千古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絕響了「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等名言錦句,如此以次易佳,理由安在?有一位臺文派學者把意圖說得很明白:「沒有以臺灣爲核心的國文課綱,無法吸收土地的養分;沒有以臺灣史觀爲脈絡的文學教育,無法樹立典範與榮耀、反省與自信。」但如此政治取向下選取的文章,帶給臺灣學子典範與榮耀嗎?

如今,民進黨又要用「臺灣台語」替換「閩南語」。證諸過去,未來極可能如此發展:一、既爲臺灣台語,其內涵自與閩南語大大不同。例如,宋末朱熹在福建用閩南語講四書,創造閩南用語千年輝煌,從此臺灣台語可以徹底與之割裂。二、既爲臺灣台語,當然是正統,地位高出其他本土語言一截。三、國語只是中國用的普通話,強項在於一字一音。臺語既爲臺灣專屬語言,應該也採用自己的文字—通用拼音。四、臺語拼音化後方便與英語接軌,雙語國家化容易實現,更貼近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五、臺灣學子習慣拼音文字後,自然對漢字陌生,對中華文化陌生,臺灣民族自然成形。

只是,這種意圖可能成功嗎?自絕於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讓臺灣一步步走向狹隘,走向沒有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