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上海人走進時光隧道重現「36條腿」

▲走進「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民俗收藏展」,彷彿置身時光隧道 。(圖/記者魏有德攝)

記者魏有德/上海採訪報導

「36條腿」、「三轉一響」,民間俚語「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十六舖碼頭上來的」,代表的是老一輩上海人對城市記憶印象,隨着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上海做爲先鋒城市,40年過後城市風貌已經完全不同。「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民俗收藏展,透過上海姑娘的成長故事,藉由10多個搭建好的場景,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見證上海的變化

▲當時年輕人論及婚嫁,不是要求有車有房家裡得有「三十六條腿」 。(圖/記者魏有德攝)

展場虛擬主角小囡」出生於1978年,在弄堂建築長大,當時環境比較貧困,3坪左右的房間裡,一張小方桌、四把靠背椅五斗櫃、大衣櫥牀頭燈加上四尺半大牀組成的「三十六條腿」,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小家庭。當時年輕人論及婚嫁,不是要求有車有房,只要齊備「三十六條腿」,父母就同意這門婚事。到了80年代,經濟狀況有所提升,「三轉一響」的出現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也是個人品味的表現。三轉是指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一響則是放在牀頭櫃上的雙卡收錄音機

紅白機不僅是臺灣6、7年級生的回憶,也陪伴上海80後年輕人童年時光 。(圖/記者魏有德攝)

這次展覽共分爲三個展廳,吸引不少民衆攜家帶眷來回味兒時記憶,在2樓的展廳裡,80年代後期,上海小囡也經歷過紅白機、蒐集港臺歌手專輯卡帶的青澀年代,耳熟能詳的遊戲,超級瑪莉冒險島馬戲團等,都可以讓小朋友現場體驗。走到「十六舖碼頭」的老照片前,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當年浦東就是鄉下地方,打工仔坐着輪渡,到浦西來工作,因此有着「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的俚語,誰能想到今天陸家嘴及浦東已經搖身一變,成了上海金融中心,現在別說是買套房,連牀板買不起了。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民俗收藏展中,一位父親仔細跟兒子描述他童年時的街景 。(圖/記者魏有德攝)

上海做爲大陸改革開放的重點城市,發展飛快。與改革開放同年出生的袁鬱,是展覽中主角「上海小囡」的原型。從他小時候生活場景、居住環境到求學過程的人文意象原汁原味搬進「始於1978文化、生活、藝術—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民俗收藏展」搭上從民間募集而來的珍貴收藏,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讓前來看展的民衆不時驚呼,「這就是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