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公告!這家銀行個人信用卡將停止交易

1月23日,花旗銀行(Citi Bank)中國官網發佈《有關花旗在中國內地個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重要通知》顯示,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將停止交易功能,屆時將無法繼續用於消費支付等交易用途。同時該行將逐步停止提供相關產品權益與服務。

據瞭解,此項變動是花旗在中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一部分,花旗在中國的對公業務不受影響。

個人信用卡將停止交易

花旗中國最新公告顯示,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將停止交易功能,屆時將無法繼續用於消費支付等交易用途。同時該行將逐步停止提供相關產品權益與服務。

此項變動是花旗在中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一部分,花旗在中國的對公業務不受影響。

公告稱,花旗中國已與富邦華一銀行達成協議,將向其轉讓花旗中國個人銀行信用卡還款服務停止後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餘額或欠款款項(應收賬款權利)。

也即,在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還款服務截止日後,涉及到的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餘額或欠款款項,客戶需要在約定時間(交割日)後,向富邦華一銀行進行後續還款。

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重組

早在2021年4月,花旗集團就宣佈了對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的消息,在包括中國市場的14個全球市場中,將計劃尋求退出個人業務。2022年12月,花旗宣佈,將逐步關閉其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業務,但不涉及其市場領先的對公業務。

就在去年10月9日,花旗宣佈將其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匯豐方面也宣佈,與花旗中國達成協議,將收購其在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覆蓋花旗中國在全國11個主要城市的個人財富管理客戶的投資理財資產及個人存款,約爲36億美元(截至2023年8月)。

從花旗方面來看,出售其中國內地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是花旗此前宣佈逐步關閉中國內地個人銀行業務計劃實施的一部分。花旗方面也表示,繼續堅定服務中國的企業和機構客戶。

在花旗已宣佈將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跨亞洲、歐洲、中東和墨西哥的全球14個市場中,花旗已完成了在澳大利亞、巴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8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出售。

券商中國記者還了解到,花旗計劃於晚些時候完成印度尼西亞的個人銀行業務出售。除了關閉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業務,花旗也將關閉在韓國的個人銀行業務,此外,還將全面結束在俄羅斯的業務。花旗此前還宣佈,將尋求其在墨西哥的個人銀行、小型企業和中型市場業務的IPO。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商業銀行官方微信公衆號曾在2023年11月7日公告稱,有個別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發佈關於“花旗退出中國市場”的不實報道和誤導言論,內容誇大其詞,並不屬實。

對此,該行予以澄清如下:花旗在全球範圍對個人銀行業務進行戰略調整,包括將逐步關閉中國內地的個人銀行業務。該調整並不涉及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花旗將繼續堅定發展中國內地的企業與機構客戶業務。

1902年,花旗進入中國市場,並於2007年首批成功轉制。目前,花旗服務在華運營的70%的財富500強企業,300多家中國領先企業和衆多新興新經濟企業,在華共有約7500名員工,分佈在12個城市。

對外開放持續深入

就在近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了2023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業務審覈結果。官方信息顯示,共有66家相關會員向交易商協會提交申請材料,27家獲批相關資格,其中10家爲外資銀行。

新牌照的獲批無疑爲參與中國債市的外資銀行帶來了積極信號。多家外資行高管表示,將充分發揮國際市場經驗,爲本地發行人的融資引入更多優質境內外投資者和國際市場實踐,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的多元化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同時,爲開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揮好境內外市場橋樑作用,助力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銀行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共有1124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自2017年以來,平均每年新增入市約100家。至2023年年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67萬億元,約佔銀行間債市總託管量的2.7%。

作爲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中國債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監管機構持續優化市場環境,加大開放力度,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債券市場,“這些開放舉措提升了中國債市的吸引力,使得外資配置中國債券的興趣與日俱增。”有外資行人士表示。

券商中國記者也在採訪中發現,令外資行高管普遍感受到的是,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整個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始終堅定。

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林鈺華曾向記者透露,花旗客戶堅持在華髮展,甚至有通過壯大中國業務進而推動其亞太區業務的發展趨勢。“這些投資有助於企業紮根中國、服務中國,在本地市場製造、創新、招聘人才,意味着這些企業都對中國市場有長期打算。”林鈺華表示。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峰也表示,不斷推進的高質量雙向開放,不僅爲境內市場引入了更廣泛的優質境外投資者,也爲內地機構和投資者融入國際市場拓寬了渠道。

近年來,中國推出的開放政策範圍廣、步子大。在2018年這輪開放中,全面涉及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領域,並且在保險和證券等領域中,實現了首次允許外資參與控股或全資投入。“開放的深度前所未有。”渣打中國副行長,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魯靜指出,以銀行業爲例,近年來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大幅放寬,業務准入範圍不斷擴大。

責編:王璐璐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