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越南發展經濟的痛點與優勢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道 香港《亞洲週刊》6月10日刊登邱立本的文章,題爲《越南的未來是歷史奇異迴歸》。全文摘編如下:
許多美國史專家認爲,越戰不僅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場敗仗,也是潰敗得非常難堪的一仗。1975年,美軍兵敗西貢(今胡志明市——本報注),美國大使館人員倉皇撤退,停在大使館屋頂上的直升機旁擠滿人羣,一些越南裔僱員被白人同事推下飛機,這些生死的關鍵瞬間,道盡大國力所不逮的悲涼。
在越戰高峰期,美國曾經派軍50萬,旌旗處處,兵鋒威武。面對越共的游擊戰,美軍不惜使用化學武器,將茂密森林的樹葉清除,以徹底追蹤越共飄忽的蹤影。這也導致越南民衆被化學物質傷害,誕下不少無手無腳的畸形嬰兒,禍延下一代。
但在越戰結束後50年,美國卻仰賴越南變形的產業鏈。本來根深蒂固的中國產業鏈面對拜登政府的制裁,移轉到越南生產,貼上越南製造的標籤,但其實是源於中國的原料和技術,只是將最後一道工序移到越南,滿足美國人的虛榮,卻無法遏制中國工業化日趨蓬勃發展。
越南經濟藉助中美博弈的時機,推動了本來停滯不前的工業發展,這包括越南的電動汽車產業,也成爲華爾街熱炒的概念。但由於底子薄,還在摸索階段,未能真成大器、修得正果。
不過沒有人會低估越南的經濟動力,因爲越南擁有1億多人口,識字率高達九成八,由於儒家思想傳統,勤奮堅韌,成爲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儘管有些外商認爲,越南人民歷經戰火洗禮,民風比較彪悍,往往成爲管理上的痛點,動輒出現工潮,要和資方較真鬥法。
越南的經濟痛點,還包括基建欠缺,物流不發達。鐵路和高速公路,以及現代化的碼頭,都要迎頭趕上。這方面必須靠中國的力量,提供技術與高效的建設,要恪守“路通才能財通”的亞洲智慧。
越南也有海外歸僑的力量。越戰結束後,數以百萬計的越南人流亡海外,其中不少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奧蘭治縣。他們的下一代在美國受過不錯的教育,不少人重返故園,參與投資建設,成爲越南財經界的精英。
因而越南的未來,是歷史的迴歸。昔日的敵人--從美國企業到受美國教育的越僑新一代--都變身爲今日越南建設的先鋒。當年的硝煙,化爲當下慶祝新企業開張的煙花,在河內和胡志明市的夜色中,閃耀歷史諷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