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多品牌亂戰,吉利開始覺醒
來源:科技新知V
@科技新知原創作者丨思原 編輯丨蕨影
2007年,是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萌芽的一年,當時行業普遍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戰略,吉利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布了《寧波宣言》,奠定了之後十多年的發展主導思想。
然而,新能源的快速崛起,自主品牌力壓合資強勢上位,行業變化翻天覆地,《寧波宣言》所提出的戰略也不再適應當下時代,吉利的改變非常急迫。
於是,今年9月,吉利重返造車夢開始的地方——台州,發佈了《台州宣言》,宣佈進入戰略轉型全新階段,將未來集團重點放在了“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上。
從行動上來看,這些宏大的詞語背後,代表的則是戰略收縮,是放慢腳步。
10月初,吉利汽車在旗下銀河系列的一次新品發佈會上,宣佈將幾何品牌併入銀河系列,同時銀河系列升級爲一個獨立新能源品牌,成爲吉利此輪戰略整合的第一個註腳。
僅一個月後,吉利控股一紙公告,優化了領克和極氪的股權架構,極氪獲得領克的控股權。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佈向吉利汽車轉讓其持有的極氪11.3%股份,使後者持股比例增至62.8%。同時,股權優化後,以促進兩家公司戰略協同,極氪將持有領克51%股份,其餘由吉利汽車子公司持有。
在財報電話會上,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也強調,極氪和領克不是簡單的合併,而是業務重組。
而在該公告發布的前不久,關於電動皮卡品牌雷達併入吉利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並且雷達汽車相關人士也迴應整合屬實,稍後將有官方消息發佈。
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新玩家不斷壯大的背景下,可以理解吉利的急迫。但是,戰略轉型需要接受的是市場的檢驗,當吉利放棄多品牌戰略,新老車主以新的標準衡量它時,其是否佔優,決策權並不在于吉利本身。
我們將通過本文探討,從而找到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吉利加快戰略聚焦的步伐,到底是爲了什麼?在戰略轉型後,新舊品牌以及集團,會向着何處發展?在行業變革以及傳統大廠紛紛轉型的過程中,誰將會成爲受益者?
戰略放棄與新生
從9月到現在,2個月的時間裡,吉利旗下已經有多個品牌開始了收縮合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做了變動的有:幾何系列正式併入銀河品牌、吉利汽車公告收購寧波乘用車、領克和極氪合併,此外傳出消息的還包括,獨立發展的新能源皮卡品牌雷達汽車,以及LEVC(翼真汽車)均將納入吉利汽車集團。
無論是邊緣業務,還是核心業務,都一視同仁做出改變。在「科技新知」看來,聚焦的主要原因也比較現實:
首先就是品牌獨立運營下,已經出現真實互搏的情況,最明顯的就是領克和極氪。甚至有知情人士透露,促使吉利高層下定決心整合兩個品牌的原因,是領克與極氪產品出現重疊。
領克這些年一直是以燃油車爲主,完成向上任務後才向新能源轉型,基於原有燃油車產品推出PHEV車型,但由於整體技術發展沒有跟上時代節奏,領克銷量在2022年首次出現下滑,且新能源產品銷量低迷。
而極氪汽車的成立是瞄準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成立之初也肩負着帶動吉利新能源轉型的任務,極氪001更是成爲自主高端新能源的代表產品。
前期“父與子”之間因爲路線不同,產品定位不同,屬於相輔相成,互不干擾,但隨着新能源市場的發展,雙方路線卻開始出現了偏差,甚至出現了“打架”的情況。
領克在增程產品大賣之時,還進軍了純電領域,然而首款純電轎車Z10上市2月,總交付還不足5000輛。至於原因,也十分明顯,不僅外觀與極氪X相似,領克Z10也同樣是基於吉利浩瀚架構打造,同樣架構下,極氪汽車也擁有兩款與領克Z10極爲相似的車型,極氪007和極氪001。
另外,極氪這邊也不再執着於純電,近期不斷有傳聞稱,極氪開始佈局增程路線,且內部已經成立了項目組,涵蓋SUV/MPV兩個品類。
毋庸置疑,當錯位發展不再理想,競爭已經發生,整合也就不意外了。
其次,將部分發展不力的品牌也需要其他品牌合併,共用技術、渠道等來降低成本,幾何便是代表。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月銷量數據顯示,2024年幾何的多款車型可以說銷量慘淡,除了熊貓mini跟幾何E以外,像幾何E、幾何A、幾何C等車型月銷量都徘徊在三位數,幾何G6最低時甚至只有兩位數,這點銷量對整個吉利汽車來說,貢獻只能說是九牛一毛。
從品牌佈局上看,現在的吉利銀河主要生產“大車”,完全實現了當時集團給幾何的定位,坦白講,如果不是幾何在A0和A00級別的突出表現,可以使銀河的產品陣容更加完善,不然幾何品牌被直接雪藏也不無可能。
除了幾何,傳出被收併購幾個品牌,像雷達汽車、翼真汽車這些也都是實打實的“無存在感”品牌。雷達是吉利的電動皮卡品牌,在規模50萬輛左右的皮卡市場,每年僅能賣出5000輛左右;翼真汽車是吉利收購的英國品牌,在國內主做電動MPV,但6月上市的首款電動MPV L380截止目前的銷量也不過千臺。
將邊緣品牌融合進一個,最大程度保持技術共享、渠道共享、資源共享,以此實現集團內部資源共用,降低成本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市場分析人士稱,此次吉利大的戰略收併購,除了對過去的強勢發展做除雜外,也可能是爲下一階段的新品牌鋪路,“當吉利將強的結合,弱的雪藏後,再推出新的品牌來與市場競爭,活下來的話再結合,活不下來就想辦法拋棄,這可以當做一個循環”。
從行業大環境來看,已經過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階段,戰略聚焦和品牌瘦身下,能夠更好的協調集團資源,但這對於擅長車海戰術的吉利來說,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內部整合新難題
按照常規邏輯,品牌融合後,車型變少,企業的產品研發力量更聚焦,單個品牌的銷量規模就上來了,相應的成本也將下降。
看似完美的戰略邏輯,實際上也暗藏新的問題,尤其是對吉利來說。
不可置否,吉利在過去數十年憑藉對汽車行業的深耕,構建起龐大的商業版圖,擁有包括吉利、領克、極氪、睿藍、吉利幾何、吉利銀河、沃爾沃、雷達等超12個品牌和系列。多品牌戰略讓吉利汽車的產品佈局非常寬泛,在市場中也罕見地證實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正確性。
數據顯示,今年1-9月,吉利汽車完成了148萬輛銷量,同比增長了32%,新能源銷量54萬輛,同比增長了93%。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範峻毅在接受採訪時自信表示,按照目前的銷量來看,完全有信心去完成200萬的銷量目標。
同時,從上半年業績來看,吉利汽車的營業收入達1073.05億元,同比提升46.62%,這也是其首次達成半年度營收突破千億的目標;歸母淨利潤則達到105.98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74.71%,相當於平均每天吸金近5900萬元。
可以說,擴張,就是吉利此前十幾年能夠佔據業內重位的有效手段,吉利也擅長去做資本騰挪和多品牌遊戲。
但是在「科技新知」看來,在將資源整合到一起,一系列新技術和新車型入場後,也不一定能帶來可觀的回報率。
因爲整合在消費者的角度,無非是簡單的將一個品牌的產品放到另一個品牌來賣,但在企業角度,是內部各部分人員、渠道、供應鏈等多方面的整合。
目前吉利內部的多個品牌都有單獨的研發、銷售、渠道團隊,合併後職能甚至有所重合,如何在兩個團隊之間找到平衡,在速度、組織靈活性及內部資源整合與體系方面進行改善,都是問題。但吉利在這方面並不出色。
此前的“藍海計劃”被質疑是“變相裁員”,讓吉利成了衆矢之的,並且不止中低層員工,在吉利內部,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部分組織架構的變化也是多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有高層變動的消息傳出,“領導變更了,底下人員也跟着變更了。”一位汽車行業工程師表示。
所以,在戰略轉化之下,怎樣去平衡各個團隊、各個品牌、各個渠道、各個經銷商、供應鏈之間的關係,去解決管理層面的問題,對吉利來說還是考驗。
傳統車企的轉型縮影
吉利戰略聚焦,是國內外傳統汽車大廠的縮影,而正是這大面積的收縮融合,也給中小車企帶來了窗口期。
從時間線上看,自主車企的多品牌戰略收縮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的。而放眼整個汽車行業,在自主車企之前,早已有合資車企進行過戰略收縮,且力度更大。
2020年,東風標緻和東風雪鐵龍就已經實行併網銷售。同一年,獨立發展了三年的東風啓辰被納入東風日產管理,變更爲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旗下第二品牌。即便強如上汽大衆,在今年10月也宣佈進行網絡渠道整合,將斯柯達全系車型入駐大衆品牌經銷商展廳。自主品牌這邊,長城、上汽、廣汽等也都開始了整合動作。
客觀來講,收縮已經是行業大趨勢,但收縮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對一些市場的戰略放棄,這對一些中小車企以及新勢力來說則是機會。
其實一些頭部的新勢力也似乎也是嗅到機會,早在今年初,蔚來董事長、CEO李斌在媒體溝通會上便提到了,蔚來第二品牌“樂道”,並且今年9月發佈了首款車型;除了蔚來,小鵬在去年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去年一次溝通會上也表示,MONA車型是小鵬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開始。
而新勢力的第二品牌也不可小覷。樂道9月首款車型L60上市後,2個月時間交付量已超過7000輛,預計到明年3月將突破2萬輛大關。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也表示,樂道L60的訂單量已遠超同期上市車型,並且生產計劃已安排至明年第一季度。值得注意的是,2萬輛是蔚來目前旗下所有車型的月交付量,若L60交付量順利突破2萬輛,蔚來單月交付量有望突破4萬輛,再次與理想站上同一起跑線。
MONA首款車型M03更是“賣爆了”,據悉,該車型於8月底上市,以52分鐘大定破萬,48小時大定破3萬臺的成績鎖定爆款席位。在接下來的9月、10月連續交付破萬,成爲造車新勢力中的歷史性產品。
而這兩個新品牌幾乎也是名牌主打。M03瞄準的是特斯拉Model 3的市場,L60則對標特斯拉的另一爆款Model Y,除了瓜分特斯拉的市場外,也吃下了很多傳統車企競品的份額。
一位業內人士向「科技新知」表示,“新品牌需要通過多品牌戰略來佔據更多份額,而中國具備極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爲這些新勢力提供了快速擴張的土壤。再加上如今各大廠的逐步收縮,對於新勢力來說是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行業內有很多觀點都指向,汽車產業將在未來幾年出現淘汰賽和大整合,這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預計的是,傳統大廠的收縮、合併、關停或將成爲常態,部分中小車企則會背道而馳,適度擴張,但無論怎麼做,對於他們來說,也都只是想在新一輪洗牌到來之前,爲自己找到一身合適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