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教堂被批「災難」 他訴說南臺灣被遺棄漠視

▲17米的高跟鞋教堂成爲熱門打卡景點。(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引發觀光熱潮,雲嘉南管理處想複製經驗,繼續在濱海公園建造鑽石蚌殼造型教堂,但有學者質疑,沒文化底蘊,炒短線拚政績,根本是「災難」。對此,社會觀察家張耀仁說,「不去到布袋,哪能體會南方被遺棄、被漠視心酸?難道連賺幾個觀光財的權利都沒有?」

東網》10日刊登張耀仁的一篇評論文章,題爲「批評高跟鞋教堂 哪裡錯了?」。張耀仁在文中指出,當年巴黎鐵塔動工時,居民也是強烈反對,認爲那是噁心爛貨建築,但後來因爲鐵塔頂端可以作爲軍用通訊,在世界大戰中多次攔截敵軍,加上觀光人潮法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到現在,巴黎鐵塔甚至背認爲是20世紀偉大建築工藝之一。

▲巴黎鐵塔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那麼試問,嘉義高跟鞋教堂哪裡錯了?誰能確保,10年、20年後,它不會變成嘉義的代稱?不會讓那些罵它、堵爛他的人都被淹沒在遊人後人的嘲諷之中?而高跟鞋教堂一如巴黎鐵塔,成爲象徵那一時代經典建築(或裝置物)?」

張耀仁說,很多批評者並沒有好好去了解高跟鞋教堂的建築工藝,「你有仔細想過,如果沒有這座高跟鞋教堂,嘉義這個向來極少登上全國版面的所在,何時才能被你看見?」

他認爲,如今批評很多事情都變成背書考試式的套式,「一看到高跟鞋教堂就說『欠缺文化底蘊!』(那麼試問,臺灣的文化底蘊是什麼?我們可是連臺灣服飾都選不出來的一個「國家」耶)。」

▲拍照、打卡,然後呢?有學者認爲高跟鞋教堂缺乏文化底蘊。(圖/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張耀仁質疑,所謂作家、文化評論者,忘了自己的本分應該是創作,是經由嚴謹的推論去闡述事件,「但現在面對高跟鞋教堂,有多少人是連現場都沒去過就誇誇而談:『突兀!』『難看!』『沒有文化!』試問,誰纔不識字又兼沒衛生?沒去過現場考察,也不瞭解當地民衆心聲,那不就像那些恐龍法官。」

他還說,如果這個工程設計者貝聿銘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等,還會被罵個半死嗎?「難道臺中歌劇院不突兀?難道臺中歌劇院就結合臺中在地文化與造景了?難道法國博物館前的金字塔會比較好?從這裡觀之,又可以窺見臺灣人那種既自卑又自大、既崇洋又硬要說自己愛臺的可笑情結。」

張耀仁表示,不去到布袋,哪能體會南方被遺棄、被漠視的心酸?不去南方,哪能體會年輕人口外必然流放都會的不得不?那些還困守在鄉間的人們,難道他們就該死嗎?難道連賺幾個觀光財的權利都沒有?如果文化人有本事,就要具體提出如何爲當地帶來觀光效益的方法,而不是一面爽爽的住在現代都會,一面指責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