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無法顯著提升幸福感
《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 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 自取滅亡?》作者/塔莉.沙羅特出版社/今週刊
QR Code
在各種討論幸福的文獻中,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擁有更多財富,會變得比較幸福嗎?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平均來看,錢賺較多的人通常也比較快樂。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者,有半數的人表示對生活滿意;年收入在3萬美元以下的受訪者中,只有25%的人表示自己活得快樂。然而,包括美國社會調查概況(U.S. General Social Survey)在內的不同出處之數據也顯示,最高收入組的主觀幸福感程度,確實比最低收入組還高出兩倍;不過中等收入與最高收入組之間的幸福感程度就差不多了。同樣地,在檢視不同國家的幸福感程度時,我們會發現隨着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上升,幸福感也會穩定提升;然而在GDP達到一定水準後,即便GDP再提升, 也不會影響大衆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根據益普索莫里公司發表的數據,英國過去50年來GDP逐年成長,卻沒能讓國民覺得更快樂。
這些研究結果,也導引出一個問題:既然銀行戶頭裡的錢比較多並不會讓我們比較快樂,那我們何必汲汲營營賺更多錢?有幾種可能的答案。首先,我們在生活中一定會渴望得到更多,但一旦得到自己要的,我們也很快就會習慣,於是那個事物就不再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程度。即使是買彩券中獎的人,在中獎的短短一年後,生活滿意度也會迴歸到贏得幾百萬美元前的程度。剛得手的東西-一臺大螢幕電視、一棟有五個房間的大宅、一輛拉風跑車及名牌服飾- 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得到這些東西。我們當然會渴望一棟新房子、一輛奢華好車、更常出門度假、去高級餐廳用餐,還有買下價格不菲的服裝,但在得到這一切之後,過不了幾個月我們就會適應,於是縱使接下來獲得再多錢財,也無法有效地提升幸福感。
此外,在職場上高收入往往與較重的責任、較長的工時脫不了關係。還記得前述的提升幸福感事項排名嗎?人們認爲最能令他們感到快樂的,是多花時間和家人相處,第二名是多賺錢,第四名則是多花時間和朋友相處。爲了事業有成、發大財,我們往往得犧牲和親友相處的時間,就算達成第二號目標,也失去了一號與四號目標。結果呢,我們雖然整體成就感有所提升,一天當中感到快樂的時間卻逐漸減少。
另一方面,財富對整體生活滿意度與短期愉悅的影響力之落差,也許能解釋爲何採取不同調查方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用概括性問題評量幸福感程度的研究(如詢問「你的生活有多快樂?」),會得出收入與快樂的相關性,呈現不上不下程度的結果;而使用「定期的體驗幸福評量法」的研究,往往找不到收入與幸福感程度之間的關聯性。這可能是因爲高收入確實對短暫回想時的生活滿意度有影響,卻沒有顯著提升我們的整體快樂體驗。
會出現上述落差,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康納曼等人所提出的聚焦錯覺(focusing illusion)。「聚焦錯覺」指的是在別人問起生活中某個具體面向時,我們會過於誇張地重視這些面向。如果研究者在問卷調查中問及收入時,人們就會把專注力放在自身的財務狀況上,所以後續在填答關於整體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問題時,大家可能會比平時更把考慮重點放在經濟狀況上。
有多名研究者提出,真正能促進幸福感的並非絕對財富,而是相對財富-也就是與周遭其他人相較,自己所擁有的財力。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B8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