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死亡率 暴露防疫連串失誤

政府不願普篩,加上檢驗量能因人力不足出現瓶頸實際確診人數一直被低估。8日仍有不少民衆新北聯醫三重院區做快篩,穿着防護衣醫護人員拿着採檢棒爲受檢者採集鼻腔內的檢體。(季志翔攝)

臺灣疫情下半場失守,不僅本土病例破萬,死亡率更高達2.8%,竟一舉超過全球死亡率2.16%。雖然指揮中心解釋,這波確診病例因年事高加上多慢性疾病,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但死亡率背後也隱含確診病例母數偏低的結果。一直以來,政府不願普篩,加上檢驗量能因人力不足出現瓶頸,實際確診人數一直被低估,目前疫情呈現雖未上升,但亦未下降的悶燒膠着,即是尚有一定數量未被發現的隱形傳播藏身社區之中,死亡率飆高爲指揮中心敲了警鐘,擴大普篩已是不可迴避的責任

雙北五月中旬爆發土本疫情,死亡案例節節升高,其中不少病例在家死亡,更有死後才確診。而在家中死亡案例當中,有的是快篩陽性,仍在在家中等PCR報告,或是PCR陽性因症狀輕只需居家隔離,但其所反應出的是醫療量能的不足,尤其新冠肺炎病患易發生快樂缺氧,由於病牀不足,即便病患已被確診出,仍無法及時受到醫療的照顧,死亡病例不斷增加,並非意料之外。

令人遺憾的是,重症確診者即便進到了醫院,卻有不少療院所反應,治療藥物瑞德西韋取得費時,甚至申請還被退回,徒增治療的障礙,直到上週疫情已爆發半個月,疾管署才鬆綁瑞德西韋使用不需再填寫申請,並逕自配送至各醫院,雖然瑞德西韋不是萬靈丹,但在醫師在爲重症病患治療時,卻可多一項可用的武器,指揮中心不僅疫苗取得慢,連國內既有的治療藥物不僅設限分配也慢半拍,着實令人搖頭。

高死亡率是各方狀況綜合的結果,指揮中心不應只看到確診病例年齡高及慢性疾病多單一面向,而試圖粉飾醫療量能不足、藥物供給卡卡及未全面廣篩錯誤,若不能真正面對問題,期待死亡率、疫情趨緩,無異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