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向左走向右走?
新華社記者
又要到一年畢業季,909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爲社會關注話題。走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高校畢業生們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他們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有什麼樣的就業觀?記者在北京、江蘇、貴州等地高校進行了探訪。
畢業日期日益臨近,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入衝刺階段。今年的就業形勢怎樣?華南師範大學學工部副部長李衛東說,與去年相比,疫情帶來的影響會小一些,就業情況預計會優於去年,眼下,要搶抓畢業生離校前的關鍵期。
記者從正在進行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週上瞭解到,各地高校紛紛開展豐富多元的就業招聘活動。
“這次就業促進周,學校一方面積極落實好相關部門的指導和要求;另一方面也立足於學校辦學特色,積極統籌資源促進就業。”貴州醫科大學招生就業處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餘小川說,學校聯合學院舉辦專場招聘會,相關部門領導還將組成“促就業小組”分赴省外及省內各市州進一步“開源拓崗”。
如何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各高校正拓展就業渠道和崗位,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千方百計幫助畢業生儘早落實就業崗位。
今年以來,北京理工大學啓動就業保障“春風行動2.0”,進一步優化崗位提供,爲畢業生提供高效求職平臺。例如,舉辦“大國重器”“中國製造”“新基建”等分板塊招聘會,舉辦京津冀、陝西省等分地域組團招聘會。
華南師範大學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舉措則突出“精準”二字,包括對形勢精準研判、精準對接畢業生需求等。其中,就業指導課是華南師範大學的一大創新。記者在名爲“求職星球”的訓練營平臺上看到,求職課程以遊戲化的方式打開,有戰隊、有PK、有彩蛋、有開獎、有盲盒,學生通過自我探索,不斷解鎖求職新技能。
基層就業意願增強
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去基層?記者調查發現,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回鄉創業的意願有所增強。對此,多所大學就業辦負責人和教育人士認爲,隨着高校不斷加強就業政策宣傳和觀念引導以及就業選擇多樣化,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回鄉創業的選擇,將成爲一種常態。他們到基層放飛夢想、增長才幹就是務實選擇的表現。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林驥佳說,和往年相比,畢業生到公共部門和基層就業意願普遍增強,報考公務員人數和各地選調生人數明顯增加,另外畢業生投身國家重點領域的熱情也在增加。
“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我們青年一代的正確方向。”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碩士畢業生張文港說,瞭解到四川省2021年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在畢業季來臨前就堅定了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無獨有偶,西南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7級男生張森林也放棄了最初“紮根大城市”的夢想,最終選擇簽約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投身祖國核工業事業,“我想去祖國最需要的廣闊天地建功立業。雖然其他企業給的薪資更高,但我更看好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的發展前景、更廣闊的平臺,我所學的專業,在這裡更有用武之地。”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2021屆畢業生張寅的志向是考取陝西省選調生,成爲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出生於陝西省陝北地區邊陲小鎮,雖然在北京上學,看到大城市的繁華,但畢業後回報家鄉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目標。而且對比金錢,我更看重職業的發展前景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張寅說道。
就讀於貴州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黃少妃,已經在老家的醫院找到工作。“其實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最終留在大城市,但現在求職競爭壓力很大,自己決定去基層,既能夠解決就業,也能夠更好地鍛鍊自己。”黃少妃說道。
以積極的心態擇業
記者採訪發現,一部分畢業生求職方向感弱,對工作定義模糊,持“找到好的就去,不好的就等待”心態的不少,有業不就、“慢就業”的畢業生,在不同高校都存在;也有畢業生通過選擇考研來回避就業競爭或滿意度低的簽約;還有畢業生一頭扎進不符合自己的求職方向,受挫後選擇放棄就業。
黃少妃說,絕大多數同學會先參加各種考試,或者考研,然後纔會計劃找工作,“一方面,大家希望能夠通過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考試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另一方面,有些人覺得求職競爭比較激烈,希望通過考研等繼續提升學歷,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貴州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萬慧告訴記者,身邊有的同學存在“慢就業”心態,覺得生活的壓力有父母頂着,自己還不着急尋求工作,或者在沒有找到好工作時,還不如不就業,避免對工作產生不好的印象和情緒。
北京市人社局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處負責人表示,“慢就業”不是一個新詞,這幾年反覆被提及,“首先,現在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價值取向也越來越多元;其次,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畢業生可以更加從容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
如何擺脫就業畏難心態?林驥佳認爲,“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是多元的,也許無法劃分絕對的“對和錯”,“首先,它是積極的向上的,躲在家裡不就業‘啃老’肯定不對;其次,個人發展要與國家需要相結合。”(執筆記者郭寶江,參與記者陳旭、趙旭、駱飛、吳斯洋、吳曉穎、鄭天虹、陳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