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首發“AI禁令”
期末已至
在高校讀書的同學們
正忙着完成各種論文、報告
很多學生會選擇利用AI來當幫手
相比翻閱厚重的書籍資料
或者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查找資料
藉助AI完成作業
更加方便、實用
但也出現了濫用AI的情況
5分鐘生成一篇結課論文
10分鐘做完一個PPT報告
上交的作業充滿AI味兒
老師頭疼不已……
面對這種問題
很多高校都在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辦法
用來規範大學生對AI工具的使用
有高校甚至明確發出“AI禁令”
國內首個“AI禁令”發佈
近日,復旦大學正式發佈《復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旨在明確和規範在本科畢業論文中AI工具的使用範圍與原則。
作爲國內高校首個專門針對AI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的規範化管理文件,《規定》的發佈填補了這一領域的政策空白。其中,《規定》提出的“六個禁止”引發廣泛關注。
《規定》明確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範圍。具體包括:
▲ 禁止在研究方案設計、創新性方法設計、算法(模型)框架搭建、畢業論文結構設計、研究選題、研究意義及創新性總結、研究假設提出、數據分析、結果分析與討論以及結論總結等關鍵環節使用AI工具;
▲ 禁止生成或改動原始數據、原創性或實驗性的結果圖片、圖像和插圖;
▲ 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謝或其他組成部分;
▲ 禁止進行語言潤色和翻譯;
▲ 禁止答辯委員和評審專家使用AI工具進行評審;
▲對於涉及保密內容的畢業論文,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並禁止上傳數據和圖片到AI平臺。
此外,《規定》還強調,在使用AI工具時,學生必須在本科畢業論文承諾書中明確披露所使用的AI工具名稱和版本號、使用時間、具體用途、AI工具生成的內容或提供的建議以及AI工具在論文中的具體使用部分。同時,學生還需保留AI工具處理之前的相關重要材料,以備指導老師或評審專家對使用AI工具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質詢。
針對這份 “全球最嚴AI新規”,復旦大學學校教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定》細化了AI工具的使用邊界,在有限的範圍之內鼓勵、允許學生來使用AI工具。比如說在文獻檢索方面,AI可能會更好地提高效率。《規定》裡也提到,允許使用AI來進行輔助的圖表製作,但前提是不能改變數據的原創性。
對於引發關注的“禁止”內容,該負責人表示,所有的這些政策制定跟本科學段畢業論文希望去考察的這些能力直接關聯等。他以“翻譯”舉例:“比如說這個學位論文裡需要考察翻譯能力。如果直接用AI來翻譯來替代,考察點就不存在了。”
高校紛紛探索AI工具使用邊界
如今,AI工具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智慧”,部分高校相繼試行或出臺相關規定或辦法,在“學生使用AI工具”方面提出探索性規範。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發佈《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學生使用指南》,共六大方面,涉及遵守相關法規、符合學術道德規範、使用時應進行標註、對生成內容進行必要自查、遵循學科相關使用規定,以及遵守教師課程要求。指南明確,學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業時,需標紅相關內容,且直接生成的內容不能超過全文的20%。
今年,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下發了《關於加強2024年畢業論文(設計)中規範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隨後,該校多個學院出臺了規定細則,其中,繼續教育學院要求學生須明確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須述使用方式、細節,包括模型/軟件/工具名稱、版本及使用時間。涉及事實和觀點引證的輔助生成內容,須明確說明其生成過程,並同時在畢業論文(設計)相應位置具體標註,確保真實準確和尊重他人知識產權。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則發文規定,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髮出警示,並要求其自查自糾;學生在收到警示後,需認真修改,由學院統一在相關平臺檢測通道進行復檢。該校還表示,將加強學術誠信教育,並提醒學生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避免過度依賴智能生成內容。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認爲,面對新技術的衝擊,對學位論文、畢業設計等的技術監管應當加強。因爲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不能替代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建設,比如基本的科研訓練、文獻檢索分析、思想邏輯能力等。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孔林濤表示,AI時代的到來,對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藉助AI的力量可以作爲重要的輔助手段,但是不能形成依賴,更不能讓它佔據主流。學校發佈的規定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很少有同學真指着AI生成做自己的畢業設計,但是一開始大家並沒有意識到度的問題,經過檢測後能夠進行很好的調整。
“我們對AI時代本身是一種歡迎、迎接的態度。有時候我們會因爲AI強大的功能忘記我們最初的目標,失去了方向,所以我們的限制也是讓學生迴歸到最終自身的軌道上來。”
AI真能讓大學生 “坐享其成”嗎
現如今,大學生利用AI輔助完成作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情況已非常普遍。比如,今年剛剛保研武漢大學的小蔡表示,此前他在寫本科畢業論文時就用過AI——
“我們學生在論文或者其他寫作方面AI用得也很多,爲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畢業論文方面,在做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學習新知識,有很多之前不瞭解的東西,可以把我們不懂的問題直接輸入進去,讓AI給我做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介紹,也讓我們對技術、背景有更多的認識。”
小山也在論文寫作中使用了AI。她覺得有一些話怎麼說都言不達意,就會把自己的句子和想補充的含義告訴AI,用AI來架構語句。除此之外,AI還幫助小山進行了文獻蒐集工作——
“AI檢索獲取信息的能力很強,還可以幫我翻譯。在論文寫作中,我就把自己的相關論題發給AI,讓它幫我推薦相關的英文文獻,然後我再按它的推薦去閱讀和思考,這就節省了我在各種學術網站查找文獻的時間。”
但也有因爲過度依賴AI工具吃虧的。
小韓今年畢業,他講述室友寫的畢業論文第一次AI查重率高達80%多。AI重複率一般是一大段,有非常關鍵的邏輯詞,“首先”“其次”“然後”“最後”,還有“雖然”“但是”這種關聯詞。
大學生小雪也覺得,AI生成的文本特別模式化,符合“首先、其次、最後、然後”這種格式,完成了整體的自洽。但是中間的內容沒有實質內涵和數據支撐,充滿了空話套話,語句生硬,不符合論文寫作的要求。
小史今年讀大三,在新媒介課程上,她用AI生成了結課論文,被老師通過查重軟件發現,結果平時分被扣掉20分,作業還須重寫。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翎子在學院開設的“人工智能+新聞”微專業課堂上,發現學生們交來的原創作業充滿了AI味。“寫的文筆乍一看很優美,很流暢,但沒什麼觀點,車軲轆話來回說,一看就是AI寫的。”她認爲,由AI完成的作業最致命的問題在於,讓學生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質疑的精神。
大學生應當如何正確使用AI工具?
復旦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給出了建議——
“我們現在一方面希望學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說像文獻檢索整理,數據的處理等,都允許使用AI;另一方面,也鼓勵學生來學習、使用一些AI的工具。身處AI時代,必須要學會使用AI工具,但是一定要釐清邊界。涉及到原創性、創新性的,以及學科重點考察的重點內容,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
王翎子認爲,技術變革的趨勢阻擋不了,但核心技能如學生的原創寫作能力不能丟。目前學院正在探索如何平衡AI技術的應用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桂笑冬表示,不必一刀切地杜絕大學生使用AI,要引導他們掌握併合理利用這類科技手段,自己在日常教學中,也會教授學生如何使用AI生成動畫、海報等,以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同時也常提醒學生,AI軟件在內容生成方面並未達到“點石成金”的程度,當使用者並未完全瞭解並掌握其底層邏輯時,單純靠AI代寫作業,非常容易被發現。
工信部工業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精武提出,AI在學術論文的輔助作用主要包括學術論文潤色、評審輔助、編輯反饋優化三個方面。AI合理應用的邊界在於,AI對於論文寫作而言,應當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論文的主體內容、核心觀點等應當是由學生自行撰寫,AI僅僅是在既有的論文成果基礎上對論文細節進一步完善。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絕大部分的AI產品短期內不太可能直接生成符合學術要求的畢業論文。
(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