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選修課接地氣 "開放辦學"落到了學生心坎上

減肥訓練營、生死教育課、戀愛學理論與實踐……近年來,國內高等院校開設的新穎特色選修課程呈現出百花齊放、包容多元的特質。特色課程的背後是時代脈搏律動,學有所悟、學有所用依然是特色課程保持長青秘訣

曾幾何時,選修課作爲必修課的補充,一度被學子們作爲蹭學分的“雞肋”式課程。隨着五大發展理念的逐漸落地生根,“開放辦學”正在高等教育的田野開花結果。比如浙江高校開設寵物馴養、蔬菜營養食療等課程,廈門大學開了爬樹課,上海大學游泳課,山東有高校開設“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等課程,更加貼近現實,貼近年輕學生

說到“開放辦學”,許多人甚至一些大學管理者片面地將之與“國際化辦學”混爲一談。“國際化辦學”固然是“開放辦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絕非全部,將“開放辦學”等同於“國際化辦學”的觀點可能誤讀了“開放”的內涵。在我看來,“開放”的本質是要求大學推倒橫亙在校園社會之間的“隔離牆”,杜絕教育工作者的“自言自語”,加強學校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互動。

從教育的系統性階段性角度而言,中小學側重基礎教育和素質養成,大學則應側重於專業教育和格局鍛造——爲學術研究奠基,爲擔當使命賦能。這種內涵不同的教育重點,決定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繫應更爲緊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任何忽視社會需求的大學教育都是危險的。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曾指出,無論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培養人才,其最終目的都是爲社會服務。如果脫離社會本身,那麼我們所從事的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必然將被社會邊緣化恩格斯也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殊言同歸,都振聾發聵地指出了研判和適應社會需求對於人才培養的極端重要性。“研判和適應社會需求”,正是“開放辦學”的內在要求。

調查指出,堅持緊跟國家戰略與發展趨勢、堅持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成爲當前高校開設特色課程的主要方向。部分精品課程常開不衰,甚至在學生羣體流傳着相關“搶課”攻略、“搶課軟件”等小工具。我們不難從中解讀出這樣的信息:只有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成長需要的課程,纔有可能成爲“金課”。

總之,寵物馴養、蔬菜營養與食療等選修課的火爆,說明了緊扣時代脈搏的“開放辦學”理念和行動,抓住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這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啓示是,既要夯實知識之基,又要以“開放”的胸懷帶頭深入社會實踐,走出自我小天地,研判社會發展趨勢,勇立時代潮頭,想學生之所想,把選修課上到他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