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調整的新期待
連日來,多所高校公佈了裁撤或增設專業的通知。例如,四川大學擬在2024年撤銷31個專業,東北林業大學和寧波大學等多所高校也公示了2024年度擬撤銷的本科專業。蘭州大學教務處發佈了《關於擬預備案和擬撤銷本科專業的公示》。這些舉措引發學界關注。
熱門專業變化顯著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熱門專業的格局也在不斷演變。根據四川大學的通知,其擬撤銷的專業涵蓋理工科、文科、藝術類等多個領域。同時,其他高校也陸續發出通知。東北林業大學擬撤銷漢語國際教育、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天津工業大學擬撤銷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等多個專業,寧波大學擬撤銷城鄉規劃、人文教育、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蘭州大學擬撤銷藥物製劑、中藥學、教育學專業。
這一現象反映了高等教育體系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2023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將更加協調,特色更加鮮明,優化調整機制也將更加完善。該改革旨在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新增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同時,理科和基礎醫學的本科專業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的質量,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
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表示,撤銷的專業多是與學校辦學特色和優勢不符或學科知識較窄的專業,其中不乏曾經的熱門專業。他認爲,過去一度非常熱門的專業,如管理類、外語類,因各類高校的盲目跟風設置,學科點過多,逐漸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培養的人才超過了市場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光禮表示,學科專業的熱度和就業情況是動態變化的。辦學不應以即時滿足社會需求爲導向,也不應因短期變化而輕率決定撤銷某些專業。高校應根據時代發展對學科進行更新與調整,並在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樹濤認爲,高校撤銷部分專業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隨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傳統行業崗位減少,新興行業崗位增加,促使高校調整專業設置,撤銷就業前景不佳的專業。二是爲了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通過撤銷部分專業,高校可以集中資源發展更具潛力的專業,從而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新增專業緊跟時代潮流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增24種本科專業,主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隨着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在人才培養上,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跨界融合的需求愈發迫切。本次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進一步強化了學科交叉融合,新增了交叉工程、健康科學與技術、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專業。
多方數據顯示,工科類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持續位列熱門專業。這些專業的熱度上升與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密切相關。周光禮介紹,目前,我國的產業發展對計算機及其他理工科專業人才需求旺盛,使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持續攀升。但從長遠來看,經濟發達國家的產業以高端服務業爲主,50%以上的產業屬於高端服務業。這類產業對人文社科專業及其人才有大量需求,因此不能僅憑當前需求來判斷某一專業的生命力或價值。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基於人工智能的跨學科、交叉學科專業受到廣泛關注。在韓震看來,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進展,使知識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多學科交疊的特點。未來的學科專業將是交叉知識、融通知識的體現,這正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新興學科發展的動力所在。
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表示,近年來,東南大學聚焦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建設了教育部新增的“交叉工程類”首個專業“未來機器人”等13個“四新”專業,推出了“英語+信息工程”等9個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以及“醫療器械與裝備工程”“工程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柔性集成器件與系統”等15個微專業項目,形成了交叉學科專業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的新增專業只是將原有的冷門專業簡單改名爲“專業+”的形式,冠以跨學科之名,但在教學方案和師資隊伍建設上並未進行根本性變革。對此,周光禮建議,跨學科專業應首先明確培養目標,即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高校應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後,高校需進一步細化目標,並通過模塊化課程來支撐這一目標。只有通過系統性調整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建設出名副其實的跨學科專業。
學科內涵建設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
學科專業的發展路徑可以被形象地描述爲“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深刻的調整和精細的升級”。周光禮認爲,學科專業的調整升級是推動傳統學科現代化發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改造升級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增設新專業實現學科體系的優化調整。基本原則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
韓震表示,近來高校裁撤或新增專業的趨勢,體現了改革方案的落實效果。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其結構和質量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效果和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優化學科專業建設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所在。
面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社會的人才需求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結構性矛盾。王樹濤提出,在優化專業佈局的同時,學科專業建設更需強化“內功”,從課程設置、專業實踐、培養體系、國際化提升等方面入手,主動適應國家、社會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培養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力強的專業人才,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高校應立足自身辦學特色,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學前沿、關鍵技術領域以及國家治理的新領域新方向,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標杆學科,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掌握學科專業調整的主動權。
從體制機制的角度來看,殷國棟認爲,面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應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建立交叉學科與交叉專業的建設引導機制,完善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加強交叉學科、雙學士學位、輔修專業、微專業的整合與建設,構建“強勢工科、優勢理科、精品文科、特色醫科、強化新興學科、加強交叉學科”的學科佈局。只有通過完善學科管理與評價機制,優化與績效和資源相匹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才能營造更加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學科發展環境。
作者:陳雅靜 劉越 段丹潔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韓卓吾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