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莫名被開戶?“銀行需警惕欲速則不達”
黃鈺霖/證券時報12月1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至全國。在年度減稅效應疊加下,個人養老金髮展駛上快車道。商業銀行作爲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唯一開立方,持續加碼營銷力度,成效顯著,但不可忽視的是,風險隱患也在增加。有用戶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據瞭解,有工作人員因業績壓力,在引導開戶時並未詳盡告知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性質、風險等,也有部分個人想獲得開戶禮品和福利,在不瞭解相關投資知識時就草率開戶。事實上,在複雜經營形勢下,銀行更應堅持長期主義。“衝量”雖然在短期內能幫助員工完成考覈任務,但不論是獲客質量,還是賬戶實際使用情況均不容樂觀。不僅不能帶來實際價值的增長,反而損害了銀行的長期利益。從推廣現狀來看,商業銀行應儘快優化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績效評估體系。個人養老金賬戶出現“被開通”現象,與工作人員開戶數量考覈過重有必然聯繫。目前,已有銀行從考覈開戶數量轉向考覈繳存質量,弱化市場份額指標,看重賬戶實際使用率。賬戶留存率、產品滿意度等綜合指標也納入考量。此外,投教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此前,個人養老金制度僅在36個城市和地區試點實行,全國鋪開後,許多投資者對其缺乏瞭解。減稅額度如何計算?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儲蓄賬戶有何不同?存入資金後支取條件有哪些?不清楚或混淆的投資者還有很多。除了一線營銷人員,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更應成爲銀行提升開戶覆蓋率、鎖定目標客戶的強力助手。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可兩次變更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戶銀行。這意味着,銀行若在產品體系、投資建議、操作便利性等服務上缺乏創新,即使短期內鎖定用戶,長期來看仍面臨流失風險。針對“被開戶”現象,已有多家銀行發聲迴應,將確保開戶流程的合法合規。事實上,金融機構對個人養老金仍有許多探索空間,產品體系、購買額度、綜合服務等均可進一步探討和豐富。作爲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個人養老金的發展任重道遠。往前追溯,銀行的諸多業務發展都曾經歷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的思路轉變。因此,在個人養老金髮展駛上快車道的當下,銀行更需警惕“欲速則不達”,努力實現個人養老金髮展的“量質齊升”。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