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穩定度投變數!企業憂心 缺電噩夢恐成真

近期不論業界大老或工商團體衆口同聲,最關切的議題就是國內供電的穩定度。儘管官方一再重申供電量一定足夠,多位科技與傳產高階主管私下均指出,「今年勢必缺電!」除了風電、綠能建置進度落後,燃煤本來就非乾淨能源,加上天然氣成本高漲,2025年燃氣五成、燃煤三成、再生能源二成的政策目標難以達標。在此同時,政府積極號召臺商迴流,電子大廠在臺灣投資增加,加上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導致用電需求暴增,在在爲供電穩定度投下變數。

工總在2021白皮書即明白指出,核二、核三陸續除役,核四不重啓,廢核的代價是損失660萬瓩供電量,減少的核電不可能由綠電完全遞補,再生能源高度依賴燃氣支援、火力發電佔比居高不下。發電結構與政策目標有相當大的落差,尤其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的開發進度,再生能源如期到位將備受考驗,能源政策應有更長遠的規劃,不應僅將目標侷限在確保2025年供電無虞,必須重新檢討能源政策,不論是燃煤、燃氣、再生能源,還是核能,應規劃最適切能源發電結構。

另一個隱憂爲臺灣爲獨立電網,國內應比照歐盟規範設置再生能源上限的標準,動態檢討與掌握再生能源執行進度,加快儲能設施的設置容量及進度,才能增加供電調度與系統穩定度。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示,企業界很有缺電的危機意識,擔心隨時面臨缺電危機,在綠能穩定供應前,非核又去煤,政府要如何確保供電無虞?面對2050全球淨零排碳趨勢,慎重考慮重新檢討國家能源政策,在綠能成爲替代能源且穩定供應前,應將核能列爲發電能源的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