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論熱點分析:現代社會的誠信缺失

京佳教育供稿: “人無信不立”,這個中華民族千古信條,而今面臨極大挑戰。隨着公衆社會誠信現狀評價的走低,由誠信缺失引發的信任危機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渴望誠信卻又不敢踐行誠信的怪圈

針對這種現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爲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誠信缺失已成爲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現象分析

政務誠信缺失、商務誠信缺失、公共服務領域誠信缺失、部分公民誠信缺失、部分幹部誠信缺失、社會生活中的誠信缺失。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嚴重信任危機,政府表態,不信;專家解釋,不信;媒體報道,還是不信。政府、專家及媒體,這些曾經的權威聲音如今讓許多民衆將信將疑,在一系列熱點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現在恐怕很難找到一個行業、職業爲全社會所充分信任,商家醫生教師慈善組織、行業協會,無不處在信任危機的漩渦之中。信任危機的危害無處不在。

問題原因

誠信缺失成爲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原因十分複雜。政府部門企業、公共服務領域的誠信缺失,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監管不力造成的;而這些領域的誠信缺失,又造成了全社會對誠信的懷疑。

公衆誠信缺失,有一個從失信受害者加害者的心理過程。一方面,人們呼喚誠信譴責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爲;另一方面,在檢驗一個人誠信時卻不願站到道德高地

當前一些人失信的根本原因在於,失信的成本很低。一方面,甄別失信的機制尚未形成,調查失信的難度大、成本高,使得失信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通過失信贏得利益。另一方面,失信被揭穿之後的懲罰成本小。

解決辦法

誠信是社會道德的底線,實行以德治國,必須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在誠信缺失成爲普遍現象的條件下尤其如此。

誠信屬於道德底線,誠信建設的首要問題是道德教育。構建信息和公開系統。政府的公信力是誠信社會的基石。一個良性的社會應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完整的誠信鏈條。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務信息體系,推進中央和地方的政務公開以及基層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以及黨務公開,做到“公開是一般,不公開是個別(涉密)”,將辦事的政策、程序、過程、結果公之於衆,讓羣衆明白,受羣衆監督,逐步增強公衆對政府部門的信任。

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大量的失信行爲,與法律法規不健全有關。針對現有法規不痛不癢的問題,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爲的懲處力度。政府、企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失信行爲,不少觸犯法律法規,在進行道德譴責的同時,要嚴肅進行法律、行政懲處,從法規上保證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罰。其次要嚴格執法。一些失信行爲,屬於有法不依。解決這類有法不依的問題,需要行政、司法部門積極作爲。

加強對失信行爲的監管。一是探索建立公民、法人誠信檔案。二是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構建政府、消費者和社會組織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加強誠信行爲全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