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數鳥 五年13種度冬水鳥顯著下降

水鴨。(中華鳥會提供)

太平洋金斑鴴。(中華鳥會提供)

小環頸鴴。(中華鳥會提供)

公民科學活動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New Year Bird Count Taiwan, NYBC Taiwan)」今年完成第五次數鳥任務,但五年來發現有13種度水鳥數量顯著下降,包括劇烈下降的小水鴨等7種,以及中度下降的蒼鷺等6種。鳥類族羣下降的主因,在於中國大陸沿海可供棲息、繁殖的泥灘地,因人工化而快速流失。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是在新年之初,於全臺離島各地所進行的鳥類計數活動,藉由公民合作觀察記錄,可適當反映臺灣冬季的整體鳥類狀態變遷

第五屆活動在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7日間舉行,共有全國1296名鳥友參與響應,範圍遍及臺澎金馬,甚至遠到東沙羣島鳥友在涵蓋國土面積約13%的172個樣區紀錄鳥類數量,共紀錄到334種、30萬3426只次的鳥類。

所有樣區中,以「田寮洋」鳥種數111種最多,「嘉義布袋」紀錄到3萬9024只次的鳥類,則是連續五年鳥類數量最多的樣區圓。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五年來有13種度冬水鳥的數量顯著下降,包括劇烈下降的7種,有小水鴨、太平洋金斑鴴、鐵嘴鴴、翻石鷸、長趾濱鷸、三趾濱鷸及田鷸;中度下降6種,有蒼鷺、灰斑鴴、小環頸鴴、青足鷸、鷹斑鷸及黑腹濱鷸。

鳥類族羣下降的主因,在於中國大陸沿海的泥灘地因人工化而快速流失,尤其是黃海渤海及崇明東灘等重要的遷徙中繼站

中華鳥會指出,中國沿海的人工海堤構造物快速擴張,已達1萬1560 公里,約佔中國海岸線的58%至61%,比萬里長城還要長,稱爲「新長城(new Great Wall)」;新長城快速擴張,導致沿海天然泥灘地每年流失1.2%,是東亞澳遷徙線候鳥族羣大幅下降的主因,已威脅全球超過25%的水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