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加倉港股:結構性行情凸顯,持續性待考

21世紀經濟報道 龐華瑋 廣州報道

自1月底以來,港股三大指數自底部反彈超25%,其中,恆生指數漲27%,恆生科技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漲逾30%。

港股主題基金淨值也同步回升。時隔三年後,今年港股主題基金再度進入QDII業績排名十強,包攬業績第一和第二。同時,一批重倉港股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也反彈了。

在市場對港股信心提振的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不少基金的“含港量”正在提高,它們選擇的方向主要是高股息紅利板塊,以及互聯網、科技和高端製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部分資金開始贖回場內港股ETF,其中,恆生互聯網ETF、恆生科技ETF等的贖回量較大。

港股基金淨值回升

歷經三年,港股主題基金重回QDII業績排名前十,幷包攬了業績第一和第二。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柏楊管理的大成港股精選、大成中國優勢,年內收益率分別達25.87%、25.22%,在今年QDII基金業績排名暫列第一、第二。這兩隻港股主題基金的港股倉位在90%左右。

此外,QDII年內業績十強中,還有多隻港股ETF,包括國泰港股國企ETF、華泰柏瑞港股通紅利ETF、華夏港股國企ETF,它們的港股倉位均在90%以上,年內收益在20%左右。

同時,在“含港量”的加持下,不少明星基金經理今年業績得以翻身。

頂流基金經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亞洲精選QDII,港股佔基金資產淨值60%,該基金年內收益17.33%,暫列QDII基金第11名。一季度末,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有7只爲港股。張坤一季度增持港股的騰訊控股、阿里巴巴、普拉達,同時減持了美股的臺積電、超威半導體。

此外,還有一批百億明星基金經理,儘管管理的不是港股主題基金,但因提前埋伏港股,年內也取得了出色業績。

比如,韓創的大成產業趨勢,港股倉位33%,年內收益22.27%;趙楓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港股倉位39%,年內收益12.62%;周蔚文的中歐匠心兩年,港股倉位32%,年內收益12.28%;胡昕煒的匯添富消費升級港股倉位31%,年內收益12.11%。

而從港股的場內ETF來看,截至5月15日,自1月23日港股反彈以來,華夏恆生互聯網ETF上漲40.20%,華安恆生互聯網ETF上漲38.19%。

此外,易方達H股ETF、華夏恆生國企ETF、銀華恆生國企LOF、嘉實H股ETF基金,以及9只恆生科技ETF,漲幅均超30%。

基金加倉港股

今年大量資金涌向港股市場,這一波港股上漲是由資金驅動的行情,尤其受到外資流入影響較大。

1月23日以來,截至5月15日,港股三大指數漲幅均超25%,其中,恆生指數漲27.49%,恆生科技指數漲33.14%,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漲34.78%。

高盛報告顯示,4月份,對衝基金淨買入中國股票,過去五個月中有四個月出現淨買入;中國境內外股票(離岸和在岸)總體被淨買入,買入量是賣出量的5倍。

“是的,中國交易回來了!”高盛在最新的資金流動報告中表示,全面精準有力的支持政策、美中關係的改善和可預測性,正在成爲市場積極情緒的催化劑。

而內資也在大量涌入港股市場。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近3個月南向資金有逾2000億港元淨買入港股。截至5月14日,春節以來的55個交易日中,有52個交易日呈現淨買入狀態,累計淨買入金額年內達到2335.47億港元。

從公募對港股的持倉來看,不少基金已經提高對港股的配置比例。

海通證券的統計顯示,一季度末,主動滬港深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約佔整體股票持倉的17.60%,較2023 年四季度末增加了0.62 個百分點。

廣發估值優勢混合基金經理張東一在一季報中提及,一季度基金降低了煤炭和電子行業的配置,提高了港股互聯網板塊的配置比例。而一季度末,張峰管理的富國滬港深價值混合的港股倉位也從去年四季度末的38.9%提升至55.37%。

此外,一批百億明星基金經理,如胡宜斌、祁禾、韓創、姚志鵬、周蔚文、李耀柱等也都在一季度提高了旗下基金的港股倉位。

比如胡宜斌管理的華安景氣優選、華安成長創新、華安滬港深外延增長、華安景氣驅動一年持有、華安景氣領航、華安智能生活等產品一季度的港股倉位均提升超13個百分點。

祁禾旗下的易方達產業升級、易方達核心智造、易方達智造優勢、易方達高端製造等產品一季度港股倉位均提升超7個百分點。

此外,部分私募基金也在重倉配置港股。近期,一家華南私募透露,今年大幅加倉港股市場,看好港股互聯網龍頭公司的反轉機會;而一家北京私募則加倉了港股的醫藥公司。

結構性行情

不過,港股這波上漲並不是普漲,而是結構性行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輪動行情。

截至5月15日,1月23日以來,恆生指數行業中,表現最好是原材料業,暴漲逾65%。總體來看,港股中的紅利方向表現較好。

但是,最新的一波自4月中旬開始的港股上漲,表現最好的卻是地產物業,此外,互聯網、電子、金融、醫藥、消費等表現也不錯。騰訊、阿里巴巴、京東、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小米集團、美團、快手等,都漲逾20%。

而石油石化、公用事業、煤炭、有色等前期表現最好的高股息資產(紅利)表現落後。

因此,在結構市中,如何選出港股的好行業、好股票是投資人關注的問題。

拿下QDII基金年內業績冠軍的柏楊解釋其取得好業績的原因是,因爲他在一直堅持的(有策略改進和增強的)啞鈴型投資佈局的兩端在一季度對組合收益都作出了正貢獻。

他表示,一月份大市回調時紅利類資產防禦屬性明顯,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全球定價的上游資源類公司表現尤其突出。

而在優質成長一側,他根據深度研究和建模分析,在一二月份部分優質股票跌出較爲明顯的安全邊際,進入射程之後,果斷出擊進行了建倉和加倉。

同時,他逢高止盈了部分性價比已經相對不再有吸引力的紅利及價值類股票。經此調倉之後,其組合較之去年底的配置在風格上更爲均衡,同時也具備更大的向上彈性。

而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廣發滬港深新起點基金經理李耀柱表示,他在上半年重點關注兩類企業,一類是現金流穩健的資源類國有企業,另一類是優秀的互聯網科技企業。

中歐基金基金經理羅佳明認爲,資源品或許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

招商基金基金經理王超表示,首先看好商業模式穩定、現金流充裕的高股息紅利板塊公司;其次是處於低估值、內生增長動力足的互聯網平臺公司;最後是預期與出口鏈相關的高端製造產業鏈龍頭公司。

嘉實基金基金經理王鑫晨的關注點在了科技成長類資產上,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軟件,以及其他恆生科技中的重點科技標的。

廣發滬港深精選基金經理張東一重點關注國內長期具有優勢的製造業和互聯網的投資機遇。

總體來看,基金經理們普遍關注港股中的高股息紅利板塊,以及互聯網、科技、高端製造業。

港股行情能否持續

不少機構對港股今年的行情持樂觀態度。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近期外資在亞太地區的配置重心重新由日本轉向港股,港股流動性得到大幅改善。內資方面,在政策利好和高股息行情雙重驅動下,近期南向資金大幅增長,進一步鞏固了港股的上漲趨勢。

而中金公司預計,在樂觀情形下,2024年恆生指數的盈利或可實現10%的增長,較當前5%的盈利增速預期有所提升。在假設無風險利率不變,風險溢價降至7%左右的情況下,恆生指數仍有約20%的上漲空間,預計可達22000點。

中歐基金基金經理羅佳明表示,港股恆生指數估值依然處於歷史低位區域。最近觀察到部分海外資金出現一定的“高切低”配置傾向,從部分漲幅較大的市場切換到港股市場來。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爲,年內港股反彈已進入後半場,建議見好就收。

事實上,近期在港股的互聯網、科技股上漲時,已經有部分資金開始贖回。

其中,截至5月15日,4月26日以來,華夏基金的恆生互聯網ETF淨流出近26億元,華泰柏瑞恆生科技ETF淨流出近12億元,華夏恆生科技ETF淨流出近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