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新發月募資再上千億,股基“挑大樑”佔比創十年新高

“除了A500指數類產品賣得好,其他產品都平平無奇,賣不起量。”華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說,9月份以後,市場新發產品類型就開始從債券基金轉向權益產品了,尤其是ETF這類產品的募集情況是比較好的。

從存量基金的規模變化也能看出,資金在向權益市場轉移。11月以來,公募新發市場出現明顯回暖,時隔4個月後再次迎來千億元的發行量,月平均發行份額也創下近三年新高。至此公募年內募集資金總規模已經超過萬億元。

與此前發行小高峰依靠債基不同的是,此次回暖主要是源於股基,本月新發規模的佔比爲71.01%,創下近十年的月度新高。

在前述人士看來,目前指數產品“挑大樑”的情況預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機構佈局還在持續。數據顯示,上週各家公募共上報了35只基金產品,其中權益類產品有26只,包括22只指數類產品。

新發市場重回千億

儘管市場再次步入震盪調整,但新基金髮行市場在11月表現十分火熱,發行規模大幅增加。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月初以來共有77只新基金成立,總髮行規模爲1345.03億元,較上月增長3倍以上。

在此之前的7月至10月,基金髮行規模已經連續4個月均低於900億元。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1月的平均發行份額爲17.47億元,不僅刷新了年內紀錄,也達到了近三年的高點。

對比產品發行結構可見,本月的大幅回暖主要是源於股票型基金,月內新發規模達955.8億元,佔比71.06%,創下近十年的月度新高。其中,最大的“助力”是中證A500指數系列產品,在近一個月的熱度和營銷之下,吸引了不少資金參與,多隻產品實現頂額募集,因此拉高了當月的發行平均值。

據第一財經梳理,月初以來已有30只(不同規模合併計算,僅列舉初始基金,下同)中證A500指數系列產品成立,合計募集規模超過926億元。在這之中,有超過半數的產品因超過募集上限而需採取47%至99%不等的比例確認,火熱程度不言而喻。

至此,今年以來新發基金的數量和總份額已經雙雙突破整數關口,分別達到1003只,1.02萬億元。此外,目前還有22只產品已經結束募集,其中有18只爲權益類產品,若成立公佈募集規模,本月的發行成績將進一步提高。

對比來看,今年的3到6月也迎來了基金髮行的小高峰,月度募集規模均超過千億元。但與本月不同的是,此前的發行規模主要由債券型基金撐起,債基的發行佔比月月走高,從75%升至87.06%。

在這四個月中,募集規模超過60億元的產品共有37只,均爲債券型基金。如安信長鑫增強、泰康穩健雙利、中信保誠中債0-3年政金債等發行規模均爲80億元。而權益類產品中,則有4成通過發起式基金進行佈局。

基金公司各有應對

那麼,面對基金新發市場的變化,各家基金公司是如何應對的?

第一財經記者從業內不同規模的基金公司人士處瞭解到,一方面,擁有ETF等被動產品的公司人士,近來的處境大多爲“加班加點做材料”。“我們最近又上報了一隻ETF產品,最近都在忙這隻產品的材料等工作。”一位來自指數大戶的基金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一位擁有中證A500指數類產品的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也有同樣的感受:“最近依舊在‘卷’A500指數產品,有了ETF,指數基金、增強指數基金也要跟上,發行結束以後會以持營爲主。”在他看來,中證A500指數賽道的競爭會是一場持久戰。

另一方面則是沒有指數和ETF產品的公司。“我們沒有ETF這類產品,所以產品新發佈局,尤其是主動權益類產品會比較謹慎,現在募集還是不太容易。”該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們的新發大多是以客戶需求爲前提去匹配發行的。據其透露,公司預計年底將會發行一隻固收類的發起式產品。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還有部分基金公司目前暫時沒有產品新發計劃。“我們佈局相對剋制,暫時沒有新基金髮行計劃,目前一直在對存量基金進行持續營銷。”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不同渠道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如銀行渠道主要推固收類產品,線上渠道則推權益類,但效果也不算很好。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基金的發行量是反映投資者情緒的重要指標之一。前述市場部人士分析稱,在此前市場低迷時期,個人投資者的投資偏好以求穩居多,產品需求也少,波動較小的固收類產品更契合投資者心態。而如今市場好轉,權益類尤其是指數產品就更受歡迎。

“之前不少資金是從權益類轉向固收類,比如一些中短債的資金來源其實是來自銀行理財端。現在很多投資者則是贖回債基轉而買入權益類產品。”他進一步表示,除了投資者之外,基金公司本身也會有預期,營銷重心和產品佈局會圍繞市場變化而作出一定改變。

那麼,站在當前時點,市場接下來會如何發展?金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剛對第一財經表示,國內市場前期已充分定價政策的樂觀情形,短期部分超漲行業的回調需求,疊加外部宏觀不確定性的影響,預計市場短期或仍將震盪承壓。

楊剛建議,短期對國內權益仍維持中性偏樂觀,保持均衡配置。在他看來,具有較強業績支撐、低估值的大盤價值股,兼顧避險屬性較強的黃金、軍工和糧食能源等板塊值得關注。同時,對短期仍有政策持續催化的行業,在回調到支撐位後可適當增配,如自主可控和基建鏈等,地產的短期催化有限,短期仍需以觀望爲主。可適當增配防禦型資產,以應對全球地緣政治形勢日趨複雜帶來的各種“意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