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國總統拜登面對的疫情困境

工商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原訂前往國會,發表1月20日就任週年的國情諮文,已經確定延後到3月1日,這證明兩件事情:第一,衆議院認證,疫情吃緊,人人自危;以及第二,「救命vs.救急vs.救窮」何者優先,陷入再一次的惡性循環。「成也疫情,敗也疫情」,是拜登總統就職第一年成績單的寫照。

誰都沒有想到,在去年全年都有疫苗可打、而且還打不完的情況下,美國在2021年全年46萬的死亡人數,竟然超過2020年(上半年根本就沒有疫苗可打)的35萬人,何以致之?

在美東時間2020年10月2日,當時的川普總統透過推特表示,自己的新冠病毒檢測呈現陽性的反應,確診並進入隔離、康復的過程,歷歷在目。相對於當時民主黨傾全黨之力,呼籲美國人民要相信科學,儘快接種疫苗;共和黨從上到下,就算在2020年大選受挫之後,並不熱衷疫苗的施打。美國人民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種類最多元的疫苗,但是,第一劑、尤其是打完第二劑的普及率,超過60%的上下,就進入停滯不前的階段。直到去年底,Omicron病毒變異株的侵襲,1月3日(週一)單日通報超過103萬人確診的疫情,即便是川普總統2020年和支持選民堅持不戴口罩的大選期間,都還沒有到如此讓人絕望的境地!

事實上,新年過後的慘況,事先就可以預見。從11月底的感恩節,到12月25日的耶誕節,乃至於新年,過去一個多月,傳統節慶的活動,歐洲各國政府進行不同程度的強力管制,民怨沸騰,街頭抗爭不斷。相對來說,同樣的一段期間,全美各地並沒有出現類似歐洲、捍衛自己不戴口罩,不接受封城政策的街頭抗議運動。

但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中央與地方權力分立」的聯邦體制;其二,基於歷史文化、根深柢固,人民對於政府的不信任。首先,美國的聯邦體制,使得總統的權力,難以如臂使指,透過全境的長臂管轄,進行疫情的防治和控制。更何況,由共和黨州長主政,兩分天下的政治生態,註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並沒有因爲總統換人當,而有所改變。其次,川普去年12月在接受電視專訪時,因爲說出已經施打第三劑,而被自己的支持者噓到爆。前年競選期間,堅持不戴口罩,大型集會也不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川普,尚且是如此,顯見美國人民對於施打疫苗是各持己見,再加上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更是各行其是。尤其必須要打疫苗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不只是企業的員工,甚至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執法的警察、學校的老師,都有很多人感到特別的反感。

從去年12月底迄今,全美國各地的風災、嚴冬、山林野火,再加上疫情傳播愈來愈迅速,形勢急轉直下。拜登總統的當務之急,有三項重大的任務。

第一,「內政重於外交」,改善與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在政治上的緊張關係,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共同抗疫,既是今時今日的普世價值,「救蒼生於水火,解萬民於倒懸」,更是解決缺工問題、提振民生經濟的起點。第二,無論是緊急狀態的發佈建議,或是特別防疫措施的基本規範,聯邦政府都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不只是通報全美共有103萬(1月3日)和113萬(1月10日)病例而已。第三,除了CDC的醫療指引之外,需要與各州政府進行政策性緊急措施的溝通。特別是加州政府的新措施,會不會成爲全美各州、不分黨派的緊急狀態,那就是「要不要讓感染Omicron,但只是輕症」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重新回到」醫療院所的現場,照顧大量涌入的病患。

美國社會的活力和韌性,來自於幅員廣大的差異、以及不同風土民情的多樣性。然而,面對傳播速度快、重症住院和死亡比率相對較低的Omicron,其所形成「因黨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奇特現象,因爲兩大政黨的惡性競爭,從中央的聯邦政府和參衆兩院、到州郡的地方政府,已經在過去兩年一再的重演。「救命vs.救急vs.救窮」,無論何者優先,都將因此受到政治阻礙,受害的終究是無辜的人民。